孩子心理不健康 根源在父母身上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7年09月13日 09:28:40 

  随着经济水平、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儿童身体健康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在物质愈加丰富的当下,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学习困难、缺乏自信、厌学、逆反、脾气大、胆小、口吃、过度使用网络、交往能力欠缺等心理问题却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如果说多年前流行歌曲里唱的“越长大越孤单”,还有那么一丝为赋新词的做作,但到了竞争加剧、压力倍增的今天,心理疾病侵入儿童群体已不是个例。

孩子心理不健康 根源在父母身上

  本该天真快乐的孩子,为什么有了心病?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在哪?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采访。

  “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嘛心理问题?”

  最近几个月,4岁的元元有了一个谁也挡不住的“嗜好”,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不停地啃手指,甚至已经到了影响她吃饭、睡觉的地步,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心理门诊。为此,元元妈妈感到很受伤。“小孩啃手指有嘛了?长大自然就不啃了,啃个手指就有心理问题?这不是大惊小怪吗?”

  与元元妈妈持同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记者在某幼儿园门口,就“您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吗?”这一问题进行随机访谈,在被访的50名家长中,将近3成家长异口同声地反问记者—“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嘛心理问题!”“他们没有学业压力,也不养家、不工作,一大家子围着转,幸福还来不及呢!他们还有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有近四成家长虽然能说出1至2种儿童心理疾病的名称,但是对其具体症状、如何应对等知识并不了解。

  日前记者进入某家长群,与各位家长聊天。一些家长向记者明确表示,在养教孩子的过程中,相比心理问题,他们更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坦言:“孩子刚出生时担心是不是有先天性疾病,1岁以内担心微量元素补充不够,断奶之后,又担心肉蛋奶不安全,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还唯独没担心过孩子心理问题。”还有家长表示,心理健康的确对孩子成长很重要,但是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总是不自主地把这个问题忽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上次幼儿园请来了一个专家给讲心理问题,我一听就觉得太夸张,缺乏自信、逆反、脾气大、胆小、口吃,这些都被归为心理问题,要是这样的话,我看真没有正常的孩子了!”对此,一位家长十分不解。

  儿童心理问题是否真的像一些家长认为的那样“小题大做”?来自天津市安定医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各类儿童心理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院每天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接诊量与15年前相比增长了近10倍。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很多问题的出现都在预警家长: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就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对于孩子来说,心灵成长的每个阶段家长的角色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成长了而你还停留在前一阶段说明需要成长的是家长。

  一、婴儿期(0—1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家长角色:养护者

  婴儿阶段最孤弱,依赖家长,如果家长能以慈爱满足婴儿需要,孩子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形成希望的美德,否则就会形成惧怕。依恋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养育者(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这时需要多一点接触性安慰。

  二、儿童期(1—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家长角色:训练者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美德,否则就会自我疑虑。

  三、学龄前期(3—5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家长角色:引导者&陪伴者

  父母积极支持儿童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得更具主动性。父母常嘲笑孩子,认为孩子笨拙,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如果这个阶段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其中0—3岁是孩子一生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同时,由于生理发育初期阶段大脑对于家长所说的“道理”接受和理解少,对好奇模仿接受得快。

  四、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家长角色:教练&拉拉队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进而获得勤奋感形成能力的美德。否则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胎教音乐
  • 心理行为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