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2月22日 12:26:05 

  
  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
  
  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点,主要是因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很难加以证实或证伪。而儿童心理学家放弃精神分析理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出现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即行为主义心理观。该理论观的最基本要旨就是认为心理发展都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是行为主义心理观在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与洛克的"白板说"一样,华生也把婴儿看作是一块白板,可以被各种经验填满。所以,他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甚至号称能将12个健康的婴儿塑造成医生、律师、乞丐等任意的社会角色,而无需考虑这些婴儿的背景或血统。还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如食物、称赞、友好的微笑或一个新玩具;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
  
  通过实验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例如小白鼠按压杠杆(斯金纳称之为"操作")而得到食物以后就倾向于重复按压杠杆这个动作。而使操作得到强化的食物被称为"积极强化物"。所以,当一个小女孩的仁慈行为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和赞许时,那么,这个小女孩以后每每面对情绪低落的伙伴时,都可能表现她的同情;又比如,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努力学习后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他就会因为这种积极的回报而继续勤奋读书。
  
  与积极强化物相对的一个概念,叫做"消极强化物",它会消退操作的发生,或使操作再次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如果刚才那只已经得到正强化的小白鼠再次按压杠杆时,突然遭到了可怕的电击,那么在此之后,按压杠杆这个习惯反应将会逐渐消失。同样,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每次晚归都受到责罚的话,那么她可能会变得注意准时归家了。
  
  和华生一样,斯金纳也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他相信,一个男孩之所以会有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在一段时间里伙伴"投降"(强化)于他的攻击性行为。而另一个男孩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攻击性,则可能是由于他的攻击行为受到了伙伴的回敬,消退了他的攻击性行为。如此,这两个小男孩日后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在斯金纳看来,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