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概述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9月08日 13:54:19 

  教育学的实践与研究离不开心理学基础,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理论假设,我们因此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在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思潮,一个是深层心理学,一个是行为心理学。这两者对习惯的认识和改变策略不同,我们由此得到的教育启示也不同。

  深层心理学以精神分析学为代表,它认为人类的行为习惯是在早年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如果人之初的情感和愿望受到厌弃、禁止和压抑,长期积累下来,就会造成内心的冲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表现出不适宜的行为习惯。有的在儿童时代就表现出来,有的则到长大成人才比较明显。而当人们知晓了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童年的生活事件,潜藏在内心的冲突、焦虑、恐惧就会释然,进而出现健康的行为。人们对精神分析学毁誉参半,然而它给人类思想带来的震动让我们教育者醒悟:伤害孩子的童年有可能对他的一生都造成不易修复的损失,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是构建完美人格的基础,让儿童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是全社会的使命!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刺激情境而不断重复出现的反应,只不过好习惯出现的是优良反应,坏习惯出现的是不良反应。一个人的习惯是怎样产生的?它不像精神分析学那样追踪到人的早期经验,它认为这样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也不科学;人的行为习惯符合“频因律”和“近因律”,即受刺激的行为反应发生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形成习惯,受刺激的行为反应发生的时间越近,也越容易形成习惯。为此,行为心理学探索了一系列的行为控制、塑造与矫正技术,并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军事、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精神分析学主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大显身手)。行为心理学反映在教育上的重要启示就是,教育者要营造安全、健康、有效的刺激环境,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两大心理学派对儿童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经典的案例。在此向广大读者推荐行为心理学在儿童行为习惯上的塑造与矫正方法,主要基于它在儿童教育上的优越性来考虑。

  (1)时间短、见效快。行为矫正直指患者的不适宜行为,不需要追寻儿时的记忆,只需了解造成行为出现问题的刺激情境是什么,然后直截了当地改善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如果一种方法无效,分析之后马上换另一种,而且从来不因没有取得进展而责备患者对所述事实有所隐瞒或者不配合。一般情况下,儿童不超过6个月即可建立或改掉一个行为。而深层心理学仅了解儿童生活和情感历史就需要平均900个小时,矫正时间则长达一至两年。有人说:“儿童不能等待。”因此,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促进教育者加快成效是有积极作用的。

  (2)对儿童特别有效。最近30年来,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策略的实施对象从未成年人发展到成年人,从儿童发展到老人,从正常人发展到特殊群体,尤其对幼儿和小学生适用。孩子越小,自我教育水平越弱,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就越强,因此,创建适合儿童成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而这恰恰就是行为心理学直接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与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相符合。

  (3)操作性强。行为心理学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和科学的实验依据,但其仍然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和实用性。它的每一项技术都程序化,有明确的运用细则,教育者操作起来容易比葫芦画瓢,使用起来简便、省时。

  (4)客观冷静。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策略不是直接对儿童说教,而是根据通过对儿童行为的预测和控制来改变外在环境,因此教育者比较客观、冷静,不易被主观情绪左右,即使对儿童“惩罚”,也是温和而不粗暴的。

  (5)尊重隐私。行为心理学观察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寻找建立可观察行为的外在环境,不探求儿童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人生的早期生活经验,儿童的隐私得到保护和尊重。而深层心理学就不一样,它对人类行为的泛性论解释,“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移情”等假设,还有“白日梦”、“梦的解析” 等理论并不适合所有的文化传统。它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注重描述细节、创伤、冲突和困惑,诱导患者暴露隐私,不让他产生“抗拒”,这在许多文化背景中是不容易接受的。

  当然,任何学科只能揭示真理世界的一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理论家都野心勃勃,当他窥探到奥妙世界的一角后,就“一竿子捅到底”,试图建立一个能解释一切心理现象的原理、公式或者模型,其结果必然要走极端、遭非议。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起作用。行为心理学也是这样,它在解释和解决某些问题是有理和有效的,但在某些问题上诠释能力有限甚至无能为力。从教育应用的角度来说,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框架有局限。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可观测的外显活动和行为,无视自我认识等内隐的意识历程和心理结构;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并认为动机、情绪、态度、思维本身就是行为;研究方法只有客观实证,抛弃主观内省。这样,在丰富多彩的人类心理世界里,行为心理学所揭示的真理必然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要想认识心灵世界的完整面貌,就必须走进行为心理学,同时又走出行为心理学。
  (2)操作技术要求高。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技术虽然易学、易懂、易用,但真正使用好了,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搬硬套肯定会出错,而灵活使用就需要智慧和技巧,智慧和技巧恰恰需要教育者的全盘把握能力,可见,简单不等于肤浅,要想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技术员”,还是要用心学习和实践的。

  (3)有控制和操纵的嫌疑。行为心理学把行为界定为人对刺激产生的反应,这样,要想改变行为,只要改变环境刺激就行,因而把人看得类似木偶或机器,不考虑人自我感觉的作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成了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对儿童自由与天性尊重得不够,把人的本质简单化了。其实,教育者对儿童有控制和操纵的一面,同时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对行为心理学有了辩证的认识,我们教育实践中运用的时候就要把握好“度”。

  首先,对行为心理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实践。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策略是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使我们多了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

  其次,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儿童动机的激发、情绪的疏导、意志的培养、思想意识的提升等,只不过这些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不属于本章探讨范围之内。要知道,外显行为塑造与内隐心理品质培养,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者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 不良矫正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