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浅谈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8月21日 15:53:30 

  小学儿童经常会发生一些不遵守纪律,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也叫过错行为。儿童不良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爱骂人、好打架、说谎话、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常给教学带来干扰,如果不加以矫正,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矫正儿童不良行为,使他“改邪归正”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一、不良行为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良行为儿童除具有年龄阶段儿童的一般心理特点外,又有其本身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1、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带有随意性,容易受外部环境和主体状态(情绪、兴趣等)而改变活动方向。

  2、自我意识差,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水平、自己在班中的地位等,不能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3、有自尊心,但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不良行为的儿童一般成绩差、纪律散漫,在班中很不受欢迎,他们内心很孤独,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尊心被伤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尽管他们的自尊心被伤害,但并没有消失,它往往被自卑所掩盖。

  4、心理活动常处于矛盾状态。不良行为的儿童表面上傲慢粗野、蛮横无理,对于犯错误常常表现得满不在乎,可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很大的痛苦,他们并不是真正自暴自弃,他们心坎里也时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只是怕别人不相信自己,而没有勇气表现出来。

  5、有疑惧心和对立情绪。不良行为的儿童常常受到批评和指责,常常受到同学们歧视,一般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疑心,甚至对集体抱有敌对情绪,常常与同学闹矛盾、发生冲突,同老师顶撞,但他们又很向往集体,希望集体接纳,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因而对集体既向往又对立。

  二、儿童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儿童不良行为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通过儿童本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儿童不良行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

  1、儿童心理方面的内在原因。

  (1)道德观念差,是非界限模糊,容易受个人欲望和私利所驱使,产生不良行为。

  (2)意志薄弱,言行不一,不能用自己正确道德观念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以致产生不良行为。

  (3)不良行为习惯作用。

  2、形成不良行为的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不良。家庭教育不良,是形成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如家长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溺爱袒护孩子不良行为;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养父母虐待、父母不和等,缺乏家庭温暖的教育;个别家庭成员某些恶习,腐蚀孩子,甚至唆使孩子干坏事,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2)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上那些欺侮弱小、动手打人、开口骂人等不良恶习,以及电视、电影媒体的不良影响,使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合理感”,给儿童提供了直接仿效的榜样。

  (3)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失误,会给儿童不良行为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教师改变对不良行为儿童的看法。由于不良行为儿童学习差,纪律散漫,时时与同学、老师作对,教师总觉得他们一无是处,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因而“另眼相看”,甚至不理不睬,恶言相向,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不对的。马卡连柯说:“不良的学生,乃是失败老师的象征。”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怪学生调皮,还应该检讨自己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充分认识到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虽然有错误,但性格还未定型,可塑性大,只要满腔热情地关怀和爱护他们,他们也会由差变好。

  2、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师生感情,清除儿童的疑惧心。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他们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把错误推给别人,认为同学、老师讨厌他,故意找他麻烦,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努力了,可是还受到老师批评,内心很不平衡,因而对老师、同学有戒心,但他们内心又很需要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使他们消除顾虑和敌对情绪,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对他们多关心,诚心、爱心,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证明自己是真心实意地尊重、爱护他们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是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这些同学,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融化心中的冰块,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别人信任感,乐于亲近老师和同学,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小瑶是我班的一个女学生,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由父亲和奶奶抚养。平时学习不认真,爱讲粗口,爱骂人,爱捉弄同学,屡教不改,同学们都讨厌他,都不跟她玩,为此我十分头痛,于是下决心改变她。我多次找她谈话一点效果也没有,因为她一句话也没讲,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十分纳闷,于是去家访,经了解,才发现她心理有气。她生老师、同学的气,是因为小琪报告老师说她偷吃小颖的苹果,老师不管青红皂白就骂她一顿,她觉得很委屈,就憎恨周围的人,因为表现很过火。我吃了一惊,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失误,马上作了调查,才发觉小琪只是听别人说而已,自己根本没有看见。我马上向小瑶道歉,并向全班同学讲明真相,只见她紧皱的双眉松开了。我发现她平时劳动不错,就多创造机会她表现,及时表扬她,及时鼓励她改正其他缺点,使每个方面像劳动一样好。同时,我教育全体同学帮助她,并让几个班干和她交朋友,带她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她解决学习的困难,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于是,她心中的气消了,变得开朗了,对同学很友好,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3、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进儿童朝好的方面转化。有不良行为的儿童的转变不是一蹴而蹴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稳定的过程。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行为的后果严重,让犯错的儿童感到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在思想上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帮助。第二步转变指儿童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教师要抓住儿童醒悟和转变的契机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努力促进他们思想上的转化。即使有一点点的进步,也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儿童进步的愿望变成行动,使正确行动不断强化而巩固下来。但由于儿童控制力差,儿童的转变又往往重犯错误,而对这种反复的现象,我们不能急躁气馁,而是反复抓,抓反复,找出反复的原因,因势利导。当不良行为儿童在转化过程中不能反复和动摇时,就进入了巩固,持久的巩固,就进入稳定时期。

  4、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不良行为的学生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所掩盖,作为老师应放亮双眼,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经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委派一些为集体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并多创设机会让他们为集体做事,使他们获得同学们的尊重,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并化为动力,迅速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及时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自尊心与集体荣誉感相结合,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责任,因而转变成自己的习惯。

  5、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是儿童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是使儿童自觉改正错误,坚持正确行为的必要心理因素。例如,上课请某同学回答问题时,小东总是告诉别人答案,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学。下了课后,我先表扬他爱帮同学的好品德,然后分析上课告诉别人答案的坏处,我连用了几个反问:你告诉同学答案,他上课还要动脑筋吗?他不动脑筋能记得书本知识吗?他记不住知识考试能考好吗?你这样做是帮助他吗?这样做他有好处吗?对你自己有好处吗?最后,我引导他得出结论:怎样才叫做帮助同学?对同学有好处,而没坏处。层层深入的反问,层层分析,使学生自己反省,明白告诉别人答案的不良后果,提高是非观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坚持说服教育,要组织集体舆论,引导儿童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要奖惩分明,以奖为主,要树立榜样,提高儿童学习榜样的自觉性等。

  6、锻炼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不良行为儿童在改正错误的初期可以严格要求,暂时切断不良诱因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是消极的,还必须靠锻炼儿童意志力,培养他们独立地、自觉地与外部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并在锻炼意志力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行为习惯,最后还可以采用考验方式,使儿童进一步得到锻炼。

  7、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取灵活、机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由于儿童的年龄、个性、性别不同,儿童的不良行为的性质、程度、行为表现方式也不同。因此,对他们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年龄小的儿童产生不良行为,常常是是非观念差或出于好奇心产生的。教师应采用正面诱导方法,指导出不当之处,并教他们怎样做。对于年龄大的儿童不良行为,应采用严格教育方法。另外,还要根据不同性格、犯错程度、性别、认错态度采用灵活方法。只要我们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耐心教育,方法得当,用一片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点燃心中希望之火,我相信不良行为儿童总有一天会“变好”。

  • 不良矫正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