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爱”生病的原因(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7月25日 22:02:38 

样看来,要想改善洋洋的行为,就要让洋洋的“假不舒服”发挥不了作用,让“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满足洋洋愿望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假不舒服”失效呢——

  1、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洋洋的妈妈及其他家庭成员要降低对洋洋身体的焦虑,不要洋洋一说不舒服,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与不安,要想办法给洋洋一个感觉——“不舒服没什么大不了的”。 下面是一个测试自己对孩子身体焦虑的小测验,如果有5道以上(含5道)的题目都回答“是”,那么您的高焦虑很可能成为孩子的把柄:

  测 题 是 否

  孩子一有不舒服,我就心神不安,高度紧张。

  孩子生病的时候,我希望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

  孩子一生病,我就会很自责,觉得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孩子生病的时候,我多数会请假在家里陪他。

  一到流感的时候,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身体。

  幼儿园里只要有小朋友感冒,我就不让孩子去幼儿园了。

  我很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因为人多病菌多,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我从不让孩子吃别人给的东西,怕不卫生。

  我要求孩子,与小朋友玩后一定要洗手。

  我相对其他家长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2、减少或控制对孩子“生病”时的过度满足。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洋洋不是天生会用“装病”来控制大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对于“病孩”的要求显然降低,给以了过度的满足。所以,建议洋洋的家人要注意将洋洋的“不舒服”与“愿望满足”分开来,即使在洋洋真的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过度满足洋洋,尤其是无理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洋洋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逐渐让洋洋意识到“不舒服”也不能成为“愿望满足”的工具了。

  3、善于观察,总结“真病”与“假病”之间的区别。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所以,洋洋的家人要善于观察洋洋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并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知道洋洋的特点,以免老师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4、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使“假不舒服”自现原形。洋洋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洋洋的家人或老师让洋洋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延缓了洋洋的愿望实现或者让洋洋的“如意算盘”落空,那么多次以后,洋洋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于是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比如:洋洋说肚子痛,那么就说带洋洋去医院检查,孩子往往很怕去医院,如果洋洋是假的,那么就会说“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没事了一样;而如果是真的,孩子虽然也可能说“不痛,不去”,但表情还是很痛苦或者手还是会扶着肚子的。当然,这一招要与前面的观察结合起来。

  5、用另一个更吸引人的愿望来试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当洋洋说&ldq

  • 不良矫正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