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孩子用逻辑来对付你(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5日 09:49:26 

,爸爸书桌上的台灯也叫做“灯”。
  不过,4岁以前的儿童在掌握各种类别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语言理解和把类别用语词表达出来的时候,在一些日常事物上也经常会犯错误。例如,有孩子最初会认为我的爷爷是“爷爷”,隔壁家小朋友的爷爷是“张爷爷”不是“爷爷”。在上面那段母子对话中,如果坦坦对“孩子”一词的含义还没有形成类别意义上的概念,是不会提到别的孩子的。
  一般而言,4岁以后的孩子对日常事物的类别认识就已经比较好了,相应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准确。随着年龄的提高,孩子对事物类别的认识成就主要表现在类别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根据抽象属性对事物进行归类等方面。

  范畴

  类别总在一定的范畴内存在。因此对类别范畴的把握,是对事物类别概念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对话中坦坦知道“孩子”是一个群体。在最大范围,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就表明这个孩子初步有了 “全体”这个概念,也有了“部分”和“个体”的概念。他是爸爸“认识的孩子”,这是全体中的一部分,他则是其中的一个。如此分析看来,这个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全体-部分-个体”的逻辑关系的认识。

  儿童关于“全体”和“部分”的概念总是与他们的知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知道全部的人分布在“世界”各地, 中国是其中的一部分等。3岁以后,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全体-部分-个体”的认识与类别概念和数量概念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并随知识的积累而提高。

  最了不起的还不是5岁的孩子已经初步把握了那么多概念和关系,而是用这么多不同的类别知识和关系构建出一个简单、完美、和谐的逻辑系统。正是在类似这样的简单、完美、和谐的基础上,人类发展起更为复杂和宏伟的物质和精神体系。

  帮助:加强对情感关系的理解

  成就是显然的,然而,毕竟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如果这段对话是在成人间进行的,表达的是亲昵的玩笑之语,但一个5岁的孩子,他可是认真的。这就是四五岁儿童在认知上的一个特点:喜欢追根究底,执拗于自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往往缺乏灵活性。儿子刻板地坚持他自己理解的“最”的绝对含义,而没有对父亲的情感作出积极的反应。有时候,他们确实表现得恰如真理维护者。

  有一则笑话说,一位学者访问一个著名的历史人文小镇,他考问一个当地的小孩:“你能告诉我,这镇上出生过什么大人物吗?”孩子说:“没有啊,我们这儿出生的全是小孩。”成人如醍醐灌顶,歌颂起孩子的纯洁和脱俗,其实孩子只是在坚持他所认识的 “大”和“小”的含义而已,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局限性仍然很大。

  世间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的话语中,除了逻辑关系,还有人际之间的情感关系纠结在其中。坦坦虽然理解了爸爸话中的逻辑关系,却没有意识其中所反映的父亲的深情。弄清为什么特定的人说特定的话,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是这个水平的孩子需要面对的新任务。

  • 亲子互动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