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对5岁的儿子明明管教严格,生气时甚至还动过几次手。明明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爸爸不听他解释,他刚要说话,就已经被骂了,但他又不敢发牢骚。所以,渐渐对爸爸有了点儿敌意。 后来,明明的爷爷奶奶搬过来一起住,明明上下幼儿园就都由奶奶接送。爷爷奶奶十分宠爱明明,明明也开始变得调皮、贪玩。每次刘先生想教训明明时,明明就往爷爷身后一躲,爷爷立刻“挺身而出”,刘先生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个周末,刘先生带明明去公园玩。公共汽车上,明明在两个座位上玩得不亦乐乎,刘先生让他安静下来,不要影响其它人,并威胁说:“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带你去公园了。”明明却完全不把刘先生的话当回事,依旧在两个位置上蹦来跳去,刘先生一气之下,上前就给他屁股两巴掌,“你听不听话?不听话我们就下车?”明明不哭也不说话,刘先生又问:“你是不是做错了?”明明依旧沉默,周围的人看不过去,纷纷劝解,刘先生说:“今天我必须得问明白,你到底听不听话?不让你跳你听见没?”明明眼睛看着脚尖,没有任何反应。刘先生气不过,又给了他巴掌。车到下一站时,刘先生拖着明明下了车,不带他去公园了。 刘先生把明明带回家。屋门关上的一刹那,刘先生就吼了起来:“刚才人多,我不好教训你,现在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这劲儿!”爷爷奶奶立刻出来“护驾”。饭后,憋了一肚子气的刘先生借口带明明出去散步,出了门,躲开爷爷奶奶,刘先生立刻在楼梯口把明明“收拾”了一顿。从那以后,明明像和刘先生结了仇。刘先生找他,他立刻就跑到爷爷奶奶身边去了…… 分析: ★孩子不喜欢被威胁 “不听话就不去公园了”,这种论调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通常情况下,孩子不喜欢家长拿自己喜爱的事物谈条件,这和家长不喜欢做不愿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家长要讲诚信 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这对他以后养成良好的处世方式也有很大帮助。既然答应孩子去公园,就不能中途生硬地将此一笔勾销。奖励和惩罚不应该相冲突,要分开来看。 ★尊重孩子 在众人面前要记得给孩子留面子。家长生气时,都会执拗地想“我就不信今天治不了你这劲儿”,结果孩子被打了,问题却依旧存在。所以家长遇到问题先给自己泼盆冷水,让自己冷静下来,事情才能更好地解决。 ★重结果不重过程 出现问题拉出去打一顿,家长似乎解气了,可是却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孩子对家长退避三舍不只是因冷战,也有“自我保护”的情绪在其中。要知道,家长解气不是目地,目地是为了教育孩子,所以要放下手中的棍棒,另求他途。 拆招: ●主动讲和 孩子出现冷战情绪,家长要主动讲和。讲和方式可以对孩子的一些努力进行夸奖,比如说:爸爸发现你最近越来越爱干活了,或者,老师表扬你近来发言很踊跃等,让孩子觉得自己仍然被重视,从而有了新动力。 ●转移注意力 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或者不愿意与您说话时,要懂得调动他的兴奋点,譬如:“爸爸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爸爸讲给你听!” ●日常的铺垫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或行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