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妈妈希望他做到的自我约束的任务。同时,宝宝也与妈妈之间达到十分信任的程度:宝宝相信妈妈所说的话,即使妈妈离开这样的为难事,宝宝也相信妈妈的话能够给他安全感,而不至于感觉害怕。这种高度的相互信任感,正是心理学认为的最佳亲子关系——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表现。
这种与宝宝之间的高度信任是与妈妈的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当宝宝还处于婴儿期,刚开始接受妈妈的教育时,妈妈正确的教育理念就在帮助双方一点一滴地奠定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了。从宝宝出生,妈妈就认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具备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因此,妈妈所要给予的不是包办代替满足他的一切欲望,而是要时刻关注与鼓励宝宝每一个学习的愿望和努力,并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以这种教育理念开始婴儿期的养育,妈妈就会对宝宝所有的行为给予标准一致的指导:宝宝正确的行为会得到鼓励,而不正确的行为则会被约束,即使这种约束过程会引来哭闹等反抗情绪,妈妈还会坚持。因为妈妈相信宝宝是一个具备良好的性格品质基础的独立人,而不是传统认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的婴儿。就像“不相信眼泪的妈妈”告诉我的那样:她认为当宝宝受到约束而感觉痛苦时,妈妈不能心软,因为必须让宝宝慢慢接受这些小小的痛苦,这样才能避免以后形成不良习惯再纠正时的大痛苦。这位妈妈的“不心软”,不是把一个小小的宝宝当成具备承受能力的男子汉了吗?因此,当妈妈想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时,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对宝宝的能力信任理念,在具体做法上,妈妈就会坚持对宝宝适当约束的要求,而不会因为宝宝的眼泪和小痛苦,就轻易放弃应有的要求,随意满足宝宝不合理的欲望了。
其次,妈妈自己要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并且前后一致地坚持标准。妈妈的坚持是在持续地鼓励宝宝进行自我管理的努力,这种坚持过程既包含有对宝宝所取得成绩的关注与肯定,也包含对宝宝无理要求的拒绝和惩罚。特别是后者,往往是妈妈不易完成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宝宝不合理的愿望很容易实现时,就会认为这是应该的。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的时候,实质是在教孩子把自己的精力用来控制那些照顾自己的人,而不自己照顾自己。要为孩子设立界限,让孩子品尝自己行为的后果。但设立界限不是情绪冲动的后果,而是智慧、经验和爱心的过程。
第三,就是要有约束宝宝不合理愿望的技巧。看看前一位妈妈的方法,就在告诉我们一个十分成功的经验:在宝宝哭闹或情绪激动时,平时所用的讲道理等方法都行不通了,这时最好是利用宝宝平时喜欢的游戏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平息他的情绪波动,同时坚持告诉他妈妈的要求不能改变。这样做的过程,既能避免妈妈与宝宝间的情绪冲突,同时也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冷静、智慧与承受困难的态度,这无疑是给了宝宝一个榜样的力量,会有效地平息他的情绪,学会控制自己。
对照“不相信眼泪的妈妈”的经验,我们可以检查一下,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品质过程中,所持有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当成有独立的管理自己能力的人而十分的信任他,还是只把他当成一个仅仅是接受妈妈的爱的被动者?在对孩子提出是非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前后一致地坚持要求吗?还是放纵自己的随心所欲,并且在孩子坚持不合理要求的哭闹中心软,放纵他的随心所欲了?再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是不是具备一定的技巧,如果我们的技巧太少,方法太生硬,同样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对照前一位妈妈的经验,我们需要检查、总结、并学习。(来源/星星生活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