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道:关于传的问题(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15:54:11 

个别,这正是文明传统没有“传”到位的恶果。

  二、“传”的基本方式方法

  “传”,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渠道和方式就是“口传”和“心传”。(“手传”我们把它列在“示”的方法中,讲过了)

  口传,即口头传授。不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以此为主要渠道和方式。口传又可分为较正规的方式和较随便的方式。学校教育多采用较正规的方式,家庭教育则多用较随便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耳濡目染”。所谓耳濡目染,濡是沾湿的意思,染是沾上的意思。耳濡目染比喻听得多看得多了,无形之中就受到了影响。如韩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所说:“耳濡目染,不学以能。”“耳濡”作用于耳,属于“传”的范围,是口传的作用,长期“耳闻”的结果;“目染”作用于目,属于“示”的范围,是长期“目睹”的结果。这二者是交互作用很难分开的,我们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才将其分开来讲。著名小品演员宋丹丹,在《懒汉相亲》中饰演的魏淑芬有句口头禅:“俺娘说了……”,就是这种作用的典型体现,说明“娘”的话已经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耳濡目染的影响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家庭教育中应当努力施加、增强、扩大积极影响,尽量防止、减弱、消除消极影响。

  心传,即以心传心。按佛教禅宗的理论,即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递相授受。《六祖坛经》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以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裴休《传心法要》(上)云:“从上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心传亦喻指文学、艺术精微法则的传授。如元好问《感兴》诗云:“诗印高提教外禅,几人针芥得心传。”

  心传的方式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最为适用。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亲缘关系,有感情基础,有共同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便于“以心传心”,“自悟自解”,容易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心领神会。所以应当大力提倡。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比较自觉而清醒地应用此法的父母并不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巨大教育作用。

  心传是一种双向交流,前提是要通过从小长期培养,让孩子懂得你的心,接受你的情。如果父母的心思孩子根本没懂,就不会有效。前些年读过一篇短文,题目是《拐角处的回头》。写的是两个学生在路上的对话。大意是,一个学生指着走在前面的父亲说,我爸一点也不关爱我,整天满不在乎的样子,一脸的严肃。另一个学生说,这你就不懂了,父爱是深沉的,不信你看,他走到拐角处准会回头看你一眼。果然,那学生的父亲真的在拐角处回头看了儿子一眼……那眼神、那情景使他的儿子深深感动。这篇文章,是我读到过的最微妙的文章之一,因此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原文记不准了,但那情境仍历历在心。我一直在想,同是一个年级的两个学生,懂事的程度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大概就差在他们两个所接受的“以心传心”的程度和自己“自悟自解”的程度上吧?

  心传的过程和效果都是微妙的,只能意会,不好言传。要应用此法,为人父母者必须热心、细心、耐心,因为它主要靠真情流露和自然传感,“无情”是很难奏效的。我本人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时候,还没搬家,就先把大儿子带来上学,我们爷俩暂住在临时宿舍里,由我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后来听他对妹妹说:“那一个多月可好了,妈妈不在身边,爸爸对我特别关心,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时常摸摸我的头……”我听了这话,内心十分感动,随便摸摸他的头,竟然使他如此“当回事儿”。可见,心传是不太费事的,但必须用心。

  三、“传”中值得注意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无论从责任还是从方法的角度说,“传”在家庭教

  • 亲子互动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