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道:关于传的问题(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15:54:11 

育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传之不当会给孩子本人、乃至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在“传”的方法应用上,值得注意和需要探讨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即“传什么”、“怎么传”和“传而习”的问题。

  在“传什么”上有个“本真”的问题。古今中外,世世代代,不论是有文化的父母,还是没文化的爹娘,都在不厌其烦、锲而不舍地“传”,但传的内容、传的方式、传的效果,大不相同。“岳母”传的是“精忠报国”,“窦父”传的是“以身作则”,而有些人传的却是“人性的弱点”、“民族的劣根性”和“封建的旧道德”。现在有些父母,不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只传投机钻营、追名逐利、升官发财、损人利己,他们反复告诉孩子怎样巴结权贵,投其所好,怎样在劳动中少吃苦,生活上多享受等等,使孩子养成许多在全世界各地都不受欢迎的坏毛病。另外,还有个“小学而大遗”的问题,对小节特别在意,对大节不甚关心,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为人父母者要为孩子负责,为国家负责,就必须传根本,传真谛,着力教孩子如何做人。汉语口头语有个词叫“真传”,我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没有查到这个词条。根据我的理解,大体含义应该是,从传者说,真心实意地传,传的是真东西;从承者说,真心实意地学,学到了真谛。父母对子女的传授,“毫无保留”的态度方面肯定没问题,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真东西。

  在“怎么传”上有个“到位”的问题。从效果的层面考察,大体为三种情况:一是所传真正有用的东西基本被接受且有所发展和创造,这是最理想的效果。也许被抛却的那些,正好是“去粗取精”。二是传而“没接住”(没接到)。这要从传和接两方面进行检查,主要应当检查传法有什么问题。三是对所传根本不接。这主要是接者的态度问题,但完全有可能是传者的毛病引起的。当前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使教导不烦人?”2003年2月14日《友报》发表武斌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最“烦人”的一代家长》。文章在列举了家长们的种种“苦心”之后说:“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代父母可能成为最不受欢迎的父母,我们为孩子们所作的一切,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绝大多数当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经验,你为孩子做得越多,你对他们说教得越多,越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你说什么,他们都有一大堆道理在等着。以至于‘叛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的时尚标签,而所谓‘叛逆’,其实主要是对父母的叛逆,对父母关爱和教育的叛逆。在家长和子女之间,这种冲突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常规战争’。实际上,能够与你顶撞,那可能还是不错的,更多的情况是‘阳奉阴违’、‘我行我素’。你再批评孩子如何如何,他们不与你争辩,只是轻轻地告诉你:‘咱们之间有代沟’,就把你打发了,你还有什么辙?”。武先生认为,“也许,我们今天真的已经进入到‘后喻时代’,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能教给他们的东西。”“人们都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下一代,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但生活的真谛却是要每个人去经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尽管家长苦口婆心地说这说那,孩子们还是要经历种种成长的烦恼、选择的冲突,经历挫折、失败、痛苦、梦想和希望。生活的道理只有亲身体验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我想,就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和思考吧。”

  许多经验教训表明,“教导”在量次上要精而少,传法上要真而巧。要精选加工以后再传,只传根本,切不可沫沫唧唧,絮絮叨叨。要争取“挠到痒痒处,帮在急需时,少说烦人话,别干‘打混’事儿。”

  在“传而习”上有个“坚持”的问题。所谓“传而习”,指的是不仅要管“传”,还要管“习”,经不断地温习、复习和练习,使之巩固下来。《论语·学而》载曾子

  • 亲子互动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