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需具备育儿敏感性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15:54:59 

  关心孩子的成长,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孩子身上。对家长而言,只有把握好育儿敏感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育儿敏感性

  在这里,我们把育儿敏感性看成是家长对抚养孩子有关的物质与心理资源的敏锐觉察。尚未独立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注与帮助。因此,家长是否能很快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发出的需求信息,并恰当、及时地予以满足,成为育儿敏感性的主要指标。

  孩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身心两大方面,因此,家长的育儿敏感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孩子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二是对孩子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爱抚、理解与帮助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国内有研究发现,我国家长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对其心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这是因为孩子的生理需要比较外显、明确、强烈,容易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正确判断,并且生理需要同生存直接相联系,因而家长对孩子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容易达到并维持较高的水平。相反,孩子的心理需要相对内在、隐蔽,其表达信号又受其思维和语言水平的局限而较为模糊不清,与此同时,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是间接的,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家长对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够,并且在对孩子心理需要信号的识别、满足方式的选用方面相对较差。

  家长的育儿敏感性是亲子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孩子在身体发育以及认知与情绪发展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家长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调适,以提高育儿敏感性,从而促使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行为敏感性

  行为敏感性往往通过家长与孩子交往的性质而表现出来。敏感性较高的家长,通常当孩子在寻求大人注意时,能做出快速应答;当孩子有正常需求时,会尽快予以满足。例如,孩子在呀呀学语时,家长就模仿孩子的发音并予以强化;常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对孩子的自主、独立需求给予支持,以及其它种种及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表现。

  目前,许多家长的行为敏感性往往偏高,继而导致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例如,通常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比较明显,这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逆反心理似乎已成为不同年龄孩子的普遍现象,这其中,家长的过分关注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出于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成才,不少家长太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致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真没劲”、“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爸妈真烦”的感叹。的确,明明是孩子“温饱该自知”的事,家长还是太在意孩子吃了多少;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功课,家长也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陪读、检查;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家长早早地为他设计好,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得去走;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家长便会“草木皆兵”……这一切,既失缺了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降低他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还会使他变得过于敏感与焦虑,甚至造成亲子冲突。

  认知敏感性

  认知敏感性体现在家长是否了解孩子的能力与局限、兴趣与需求等方面。与认知敏感性密切相关的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重视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早期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却大有文章可做。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是以数字计算、识字为主,还是以形体感知、空间转换、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为主?相对而言,早期教育中后者的培养与训练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