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需具备育儿敏感性(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15:54:59 

,因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感知、空间与想象等方面的成熟恰恰是未来认知发展、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基础。其次,应该关注早期教育的结果还是早期教育的过程?在谈到国内的足球氛围时,足球教练米卢曾认为,我们太过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而忽视了足球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话同样点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通常只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对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孩子学钢琴而没有最终成为钢琴家,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灵活了手指、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只要对孩子的认知、情感、人格发展有促进,孩子的尝试就是有价值的。

  除此以外,不要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孩子有着丰富的、与成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1岁左右的婴儿需要建立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及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两三岁的孩子一边对大人的要求说着“不、不”,一边尝试着自主性的探索;四五岁的孩子则迫切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玩耍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希望能处理好学习与玩耍、家长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孩子,则开始渴望独立,具有更强的自我关注与自我体验的愿望。因此,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

  环境敏感性

  环境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家长组织与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经验的方式上。高敏感性的家长会时常关注孩子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为他提供容易理解、与年龄相吻合的各种材料(如用于学习的各种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玩具),为他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活动,并尽可能让他涉及社会与学习经验。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例“温柔的禁锢”——在山东济南,有位小学一年级的女生不慎迷路。从此以后,顾虑重重的母亲就辞职在家专门“照看”起女儿来:女儿不再外出,不再与他人交往,如此整整21年。结果,替孩子遮去了所有的风雨,反而使她的身心产生了废用性萎缩—女儿的智力从此再也没有发展过。29岁的成人,心智相当于8岁的孩子。为孩子营造这样“纯净”的环境,无疑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种种有效的环境刺激都隔离了。

  在传统上,人们往往认为环境起着一种整体的效应,因而认为“好”的环境总是有助于全方位地增进孩子的发展,而“坏”的环境则会毫无例外地损害孩子的成长。而环境独特性的观点认为,环境的不同侧面会影响发展的不同侧面,而且“好”的环境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发展结果,“坏”的环境也并不一定引发不良的后果。这一切,都应视亲子的特性与交往的时机、场合等因素而定。

  心理学家发现,家长的“言传”与“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所以,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成长,还需调整自我,寻求新的发展。可以说,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家长为人处事的折射。家庭中“家长”的环境因素,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 亲子互动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