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华人家庭小孩学钢琴的比例超高;由于父母盯得紧,孩子又肯练,所以各种比赛几乎都是中国孩子的天下。但是,听到许多家长和钢琴老师对学音乐的态度,不免令我想起孩子们那位已退休的钢琴老师曾经跟他们说过的一句话:“音乐是为着分享(Music is about sharing.)。” 她认为,学钢琴不是为了比赛,所以在为学生们选曲子的时候,总是考虑他们的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塞给他们哪个比赛的指定曲。如果哪一个孩子的哪首曲子正好可以去参加某个比赛,她才送他们去。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总会在比赛的前一次的钢琴课上告诉他们:“虽然你是去参加比赛,但是最重要的事是,你去分享这首曲子,让听你弹奏的人,无论是裁判或其它小朋友,能享受美好的音乐。不论你赢或不赢,你还是原来的你,我们还是一样爱你。”她还会“要求”父母在赛前再次告诉孩子:“无论输赢,我们的爱不会改变,你只要好好享受弹奏的乐趣就是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的关系,她的学生,无论大小,上了台都满有自信,不太紧张,能专注在音乐上,在比赛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她告诉他们:“无论是比赛或是演奏会,别人花了时间来听你弹,你就得感激他们、敬重他们,把你所能做得最好的,跟他们分享。”所以她要求她的学生上台一定穿戴整齐,甚至配合音乐梳妆打扮;从容上台后,绝对要好好地、深深地对观众一鞠躬,表达你谢谢观众来听你的演奏;演奏的时候要专注在音乐上,万一不小心弹错或忘了那一段,不必伸舌头或懊恼,因为那样做,对你正在呈现的音乐一点帮助也没有,只会让听众不舒服,所以镇静地继续弹奏,赶紧找下一段落接下去就好。 她也告诉他们:“无论你的观众是一个、十几个,还是上千个,都要好好的弹奏,每一颗心都值得你用好的音乐去感动他们。” 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参加了一个比赛,同级的参赛者都弹同一首贝多芬的协奏曲,决赛开放给所有人聆听。儿子弹完后,有一位先生站起来拍手说:“这才是贝多芬。”而且笑着看儿子回到我身边的座位,向我点头示意。公布成绩的时候,儿子没在前三名,那位先生用十分惊讶、不解的表情望着我们,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儿子没怎么难过,因为跟他比赛的大都是高中生,他已经觉得很开心了。 比赛完的下一个钢琴课,老师告诉他:比赛当天晚上,她接到三个电话,是三位在现场听到他表演的其它钢琴老师打来的,他们都说他弹得很好,应该得奖。然后她拿出一封信给他,原来是那位站起来拍手的先生寄来的,他是一位从俄罗斯移民来的妇产科医生,他在等他儿子那一级比赛的空档,来听这一级的比赛。他写道:他对我的儿子的表演印象深刻,希望老师鼓励我儿子,不要因为没得奖而沮丧,他希望以后还会在其它音乐场合听见我儿子动人的演奏。 老师把信交给我儿子,说:“好好留着这封信,记住你曾在这次的演奏上感动了至少四颗心。” “音乐是为着分享”这句简单的话,和纯净的观念,对儿子的生命有着极大的影响。学了十二年的钢琴,最重要留给他的,不是一堆的奖杯、奖状,或是申请大学时有可夸的纪录,而是诚恳、敬重人的态度;是在演奏会或比赛时得着的友谊;和观众给他的许多感动。(来源:北美世界日报,作者:娄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