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问题积累多了,才对家长产生影响。但是家长提问题的心态总是认为孩子有什么样的毛病,该怎样解决,没有哪个家长说他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毛病,他该怎样解决。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怎样来看教育。孩子的毛病是你和他共同造成的,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问题出现了,该怎样对待?孩子和家长互相牵制,相互之间形成了优点和缺点。形成之后,让一方解决不行,必须要双方解决。所以说教育问题是双方双向交互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
教育是个创造性的工作,不可能我在这里拿出一把钥匙,大家回去都能开锁。我不过是给大家一个制钥匙的模子,然后家长回去针对各自不同的孩子配不同的钥匙。
孩子一生下来便进入了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生理条件。家庭和家长都是属于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家长要与孩子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包括与他学习,与他模仿,也包括孩子特点的展现,遗传素质的暴露及家长对他的改造。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一些孩子身上很有效,在另一些孩子身上较有效,在其他一些孩子身上根本没有效果,这些情况都很正常。所以家长要"拿钥匙的模子"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性的配制教育自己孩子的钥匙。所以说教育问题对各位家长任重道远,建议家长多学点有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教育孩子。
还有一个问题是教育观点。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对儿童观和教育观的看法。我们国家的教育特点是自古代起,孩子都是被动受教育者。这就相当于把我们的教育看成是教育工程学,是教育工程学的塑造。事实上,孩子不是被动者,是主动的发展者,积极的学习者。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他就会积极地发展,努力地去提高。
比如说孩子整天玩,实际上他一方面在玩,一方面也在学习。但是他从玩中能得到多少知识,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环境的提供。有一个教育家,他朋友的夫人有个金壳表,孩子把金壳表给拆了,她很生气的将孩子打了一顿,这个教育家说她枪毙了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也就是说孩子的探索精神是个创造性活动。你应该正确引导,而不应该扼杀他的理想和创造力。孩子总是爱发展,1、2岁的孩子走在路上都要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时候的孩子认识能力只能达到他想知道"是什么"的阶段,他只满足于是什么。等孩子到了4、5岁的时候,他就不满足"是什么",他要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这时孩子发展到解决问题的阶段,深入一步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我到东北去,有一个小孩放到了敬老院,没有人管他,我们在屋里说话时,他也听,我们笑,他也跟着笑。我感想很深,这个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积极向上的,没有一个孩子自暴自弃。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有两个孩子在罚站,我进去时正看见两人在玩,看见我后,假装站好。他们的脑子里没有犯错误的概念,他根本搞不清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我们对孩子的处理方法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孩子受到了批评,表面上看孩子好象无所谓,事实上如果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将孩子叫到前面批评他,这种事情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都要想到我们是有观点的,我们的儿童观、教育观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不要单纯地把孩子看成是被教育者,把家长看成是教育者。要把孩子看成是主动的发展者、受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把教和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协调好。
下面,我具体的讲一下关于儿童画的问题。家长到底怎样来引导?
这几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近十年来将儿童心理和教育结合在一起。因为21世纪的教育对搞心理学的也有责任。
教育是要从早期抓起的,可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