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便是以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课,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在活动课中培养物理学在生物学方面的实践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在生物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有关大自然的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发生的很多事情或现象都跟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只能接受到抽象的生物学理论,而这些书本知识并没有经过自己实际行动去印证,因而很难深刻领会、掌握。所以在生物活动课中,我通过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及产生的生物学现象,把这些现象与平讲所学到的生物学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解释生物现象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推理能力,更使学生对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秋冬季节时,校园里、操场上落叶满地,于是乘机问学生:为什么到秋天大部分的树叶会逐渐变黄、脱落?这是最常见的生物现象,引导学生从叶绿素、离层等各方面去考虑、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解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从学过的理论知识与自己周围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从枯燥的理论认识升华到活生生的感性认识中,提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将兴趣化为内存的驱动力。生物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解释起来,并不需要特别深奥的理论,关键就在于要培养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有意识地将生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善于用理论来解释指导实践,这是培养学生生物学实践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在生物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生在参加生物活动课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麻烦,这恰恰是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好机会。在开展生物活动课时,笔者经常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小组,指导他们对感兴趣的一些现象作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果。然而,最终的调研结果,最有意义的是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观察发现问题,推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思考、总结、制订出正确的方法、方案来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要有实事求是、反复实验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生物界蝇唾腺细胞巨人染色体装片竞赛的训练期间,学生在时间控制上遇到了麻烦,因为如若书本上步骤做的话,则起码要30分钟,而竞赛时间规定了只能是20分钟。如何在这20分钟内完成规定的操作,而且还要保证装片的质量呢?活动小组成员经过一番商量、讨论,决定进行大量的试验,将解离时间、染色时间逐渐缩短,以效果最好时决定解离和染色时间。经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终将解离时间定为3分钟,染色时间定为2分钟,且做出来的效果更令人满意。在整个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处于主体地位,是实验的主角,实验中出现的难关都是学生通过自己不断思考、尝试、摸索而最终完满解决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一个信息就是反复大量实验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2、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活动小组开始对日常所见的生物学现象只是停留在表面去看待。例如:一次,组织学生上白云山参观学习,他们见到山上的工作人员在成片地砍伐草木。对此,他们感到很困难,因为大家知道,目前正大力倡导封山育林,为何他们反而砍伐呢?这时,笔者就解释,现时是十一月份,是风高物燥时期,工作人员所破所割的都是些小灌木、小草本植物,这些植物都逐渐地枯萎、死亡……经过引导,学生认识到砍伐是很必要的,第一可以防止林火,是为了更好地封山育林,第二,砍、割下的植物又可作为山上土壤增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