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格建构的理论探讨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03日 14:25:33 


一、 人格发展的主要过程

  学前阶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就如机体的发育,语言、认知功能的发展一样重要。此年龄阶段幼儿人格发展的调查已倾向于几个领域了。其中有些方面为幼儿以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因而这一发展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教育如何有效地揉合人格教育,是我们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的发展是依据”依靠性”而展开的。依靠行为和独立行为是相对应的。因为依赖和独立两者都可指完全不同的行为种类。

  海斯奥尔早期界定了”情感依赖”和”目的依赖”;情感依赖是指证明对自己满意,并得到别人赞赏的行为,包括了友善的接近他人,欲与他人身体接近或接触;寻求别人安慰,注意和赞扬,以及因离群而感到沮丧等。这些行为是人格建构发展的前阶段。手段依赖是寻求他人涉入以便完成自己隐藏的已设定的目标,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寻求帮助”。帮助依赖与情感依赖相比较而言,与个体的习得能力与认知能力低下有关。相对于依赖而言的独立行为,即可以是自给自足的,又可以是摆脱情感依赖。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又可指是反社会的或者离群的,不友好的行为。

  当然,幼儿的依赖性行为的发展顺序可能从一个目的或动机到几个动机或目的。孩子寻求帮助可能是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完成任务,或仅仅作为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因此种类不同的依赖性有时是相互关联的,但这并非表明这些事实是遗传的,或功能性对个体存在的反映。在不同的研究中发现,依赖与独立是消极相关联的,或者说是根本不相关的。如当一个孩子证明有能力作为寻求赞赏的方式,必须具体行为具体对待。父母的学历、经历、教育方式等背景都要加以考虑。总的来说,独立性形成于父母的鼓励而独立,而且它与情感依赖、母亲的关怀有关系。

  另一方面,过份依赖将反映出个性建构中前期发展的混乱。几年前,由斯得来瑞展开的一项研究详细阐述了极端的情感依赖和手段依赖的前因。他选择了20个一年级的学生,依据一系列的标准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在寻求帮助或寻求接触行为,尤其是母子分离的焦虑上,老师给其中的16位打了极端的分数。在家长问卷调查中,20位母亲中有六位根据标准认为是过分保护的;他们鼓励孩子依赖他们,反对任何独立性的想法和意图。这些孩子倾向于物质依赖,而自我依赖的能力低下。其他孩子是高度的情感依赖模式的代表。物质依赖性的孩子与整个群体相比较而言,他们经历了严重的关怀断层。这一断层对于个性建构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母亲大多数在处理孩子的依赖性时变化无常,因此有可能加剧了焦灼感,要通过进一步依靠而寻求安慰。由此表明,变化无常的养育,无论是分离还是不稳定的母子行为所致,都可能导致情感依赖。

  为阐述学前阶段幼儿依赖行为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孩子用以获取注意力或育养行为形式的变化。在幼儿园教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