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分析心理学理论将精力集中放在孩子与父亲、母亲的相互作用上。如早期的弗洛伊德用恋母情结来阐述学前儿童典型的关系和斗争。他描述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男孩子能顺利的解除恋母斗争而与母亲保持一种强烈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以后的异性关系做了示范。
C. 父亲空缺和母亲职业
从早期的攻击行为到哈佛新生的智力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父亲在许多方面影响着男孩子的发展。
父亲空缺不仅直接的影响到孩子,而且通过与父亲空缺相联系的母亲行为不同而产生间接的影响。母亲用较权威的方法来控制孩子们。在双亲家庭中,孩子察觉到母亲是滋养的主要源泉,而父亲是权利和管理的主要源泉。在单亲家庭中,母亲必须合二为一,既要处理由于丈夫的空缺给她带来的种种困难,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她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于完整家庭的母亲。父亲空缺直接明显地影响着男孩子早期的人格发展,但对于女孩子而言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要与异性建立关系时才会逐渐明显。
从群体而言,职业母亲的孩子并不比家庭主妇的孩子更易于忧虑和依赖性,也非具有较高的自立性品质。其中有些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一定成功职业的妇女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较高,给予孩子足够的替代关怀。
D、早期伙伴的相互影响
无论他的社交圈的结构怎样,孩子会逐渐接触更多的伙伴和大人的圈子,并且他会显示很强的社交能力与他们相互发生作用和影响。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二岁的幼儿在一起时,他们会努力积极的靠近,但也会因抢夺玩具等而产生冲突。虽然他们相互反应,但在有规则的游戏中几乎观察不到相互作用,他们的主要的特征是进行各自的活动。
依赖性较强的孩子不易被人接受,而许多人喜欢外向型、专断的孩子。一定的攻击性也能被同伴接受,尤其如果表现在戏剧情景中,一些研究发现,认为”民主”型的父母行为模式预示着孩子在学校里自由积极地参加活动,较少的趋向于攻击性和独断,并有创造性和积极上进。溺爱型家庭的孩子行为发展中,有恐惧感和压抑感的发展趋势。
我国早期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不同性格的孩子被带到托儿所或其他群体等环境中进行互相作用有明显的不同作用,胆小、害怕,喜欢依赖的孩子退缩出群体,而自信、积极的孩子则可能交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