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的天赋。因此,一开始表现出的戒备和矜持并非坏事,而是孩子甄别交往对象的一个过程。不要一上来就试图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而是蹲下来(这一姿势很重要,可以保证双方的眼神交流,让孩子觉得你是尊重她的),仿佛不经意地跟孩子请教玩具的玩法,请教她为何把太阳画成紫色等等……所谓的亲密感,正是在游戏中形成。一会儿,孩子就与别人的妈妈玩得有声有色了。这时,老师适时地暗示孩子的妈妈,“你可以对孩子与阿姨的亲密表现出一点点嫉妒,不要做过头哦!你会发现这对孩子的对外交往反而起到推动作用。”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孩特有的逆反心理。
“亲子课”教程关键句
·永远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替他(或她)扣上怕生、胆怯的帽子;也不要为孩子长大后的对外交往忧心忡忡。怕生对孩子而言,只是阶段性的性格特征,通常集中在3到5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格外强烈,像一株刚萌生的势头很猛的幼芽。不要去折断这枝幼芽,随着对外交往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孩子的怕生行为会在5岁后消退,那个时候,他的主动会不会让你感慨他的“不再单纯”呢?
·突破孩子的“心理距离”要慢一些,对黏血质和抑郁质的孩子,要把他当成年人一样去尊重。
·想一想,如何发扬光大孩子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
对付任性:膝盖的朝向也会强调你的态度
Sunny的儿子6岁,从小跟北京的姥姥姥爷长大,快上学了才被Sunny接来上海,不久,妈妈就发现他是个要星星不能给月亮的主,尤其爱看电视和打游戏,一旦他握上遥控器或爸妈的手机,往往喊他吃饭也听不见。有一次Sunny带他去吃饭,他瞄上了邻座阿姨的新手机,非要玩里面的新游戏,结果,把人家两块电池板里的电都打完了犹不肯罢休,弄得那位正在等一个重要电话的阿姨脸色都变了。
Sunny也很头疼:要是不用“武力”缴械吧,儿子对你的要求永远置若罔闻;要是用“武力”让他停下来,天呐,底下的时间还会愉快吗?肯定是大人叫小孩哭。
“亲子课”教程关键句
·任性行为的养成一般与父母亲身教养的缺位相关:家中没有“权威人物”,孩子自然任性妄为。重新确立权威的确特别难,但重建权威的确是有可能的,这就在依靠平静和决心—哪怕孩子使尽一切招数来激惹你,你也不要情绪失控。
·父母说第一遍时,孩子可能背过身去,那么,你应该移到他的正面说第二遍,语调不要高,语速也不要快,记得连眼神和膝盖也正对他;孩子再别过头去,你再想法正对他。放心,如是者三,再任性的孩子也会降服。
·任性的孩子往往特别渴望“公道”,所以,如果你要求他吃饭时不可以看电视,那么,你自己也不能边吃饭边看报纸。应该制定一些奖惩规则,对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适用,确能增添孩子自觉执行“规则”的动力。由“任性小孩”到“自律小孩”,即由此开始。
“亲子课”上的情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