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着这些熟悉的书名,看着一群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痴迷的模样,却很难找到中国某作家著的字样,说不清是个什么滋味。
这些场景就是目前我国童书市场的一个形象化的注脚。据统计,2003年的图书排行榜上,前30位中引进版曾经占据了22个席位,之后这个数字又飙升到26位。这些引进版童书动辄十万、百万计的销量,在书市大出风头,俨然成了国产儿童读物难以逾越的销售高度。
●动画片:挡不住的“洋相”百出
中国孩子热衷外国卡通片,这是个老话题,因为即使是成人的我们,也难免会跟在孩子的屁股后头,爱上了那些调皮可爱,奇特而新颖的外国动画片:从《忍者神龟》、《变形金刚》到《机器猫》、《蜡笔小新》《千与千寻》、《灌篮高手》……
没有谁能够否认,中国动漫有过昨日的辉煌。翻开一面面还未发黄的历史书页,我们可以从一行行铅字中读出这样一些文字:《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蓝猫淘气3000问》、《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国动漫艺术种类也很繁多,如动画片、水墨动画片、剪纸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泥塑木偶片……可这些是已逝的一道绚丽风景,已在我们记忆中封存。
因为中国的动画片发展到现在陷入了沉寂,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已经更多地抢走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当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2》、《X战警2》尚未兵临城下,它们的动画版已经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当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卡通形象占据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时,而中国自己的卡通形象却一直杳无音信、姗姗来迟,惟独留下了孤独的“孙悟空”,徘徊在孩子们“最喜爱”的边缘。
●唐诗宋词变身为“另类童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儿童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劳动最光荣》、《卖报歌》长大的,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奉献精神熏陶;七十年代出生的儿童是伴着《歌声与微笑》、《赶海的小姑娘》、《小锣号》的歌声成长的,尽显劳动的淳朴和追求幸福的信心;八十年代出生的儿童在《丢手绢》、《蓝精灵之歌》、《小小少年》的陪伴下自由成长;而现在的孩子都在唱什么,听什么呢?
“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蚊子死不了。” “人生自古how many,何必苦苦study,好玩的网站go to see,考了egg也happy。”耳熟能详的名诗佳句就这样被孩子们“无辜”地演绎成“脱口秀”、另类童谣,且在一些中小学校园中大行其道,成为了一种校园时尚文化。不少中小学生认为这些歌谣“好玩、时髦”,对于创作、吟诵、收集、传播这些另类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