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正使中国孩子远离传统文化(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2月01日 13:56:45 

、“脱口秀”也乐此不疲。

  显然,“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优美童声已经飘远,我们在惋惜和无可奈何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反思,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何以在孩子身上改了模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又带给了孩子多少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呢?

土生土长的中国娃为何“崇洋媚外”?

 看着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痴迷“洋书”的模样,“心里不是个滋味”的人很多。有人曾这样的疑问: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何就不能吸引年轻一代,中国的儿童工作者们为何就不能创作出《鸡皮疙瘩》这样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不能让孩子们爱上自己的卡通和童话呢?我们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说教”的面孔让孩子欲爱不能

  曾经有出版社在儿童中做过一个调查:为何不喜欢阅读国内原创的少儿图书。孩子们意见主要集中在几个词上“说教味太浓”、“不好笑”、“缺乏想像力”、“离我们生活太远”…… 无疑,这是孩子们为儿童读物的出版和创作开出的“处方”。

  一手策划了《鸡皮疙瘩》系列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责任编辑余人说,从内容上看,国内原创少儿图书有4点致命缺陷:一是许多少儿出版社和作家喜欢一窝蜂,什么书畅销就随波逐流,缺少独创性;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严重脱节,作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书出来后,却动辄冠以什么专家推荐、学生必读等,可孩子就是不读;三是内容单一,往往一本书从头到尾一个味道,而且缺乏想象力,不像《哈利·波特》、《鸡皮疙瘩》五味俱全;四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性太浓。许多孩子认为,在学校天天受老师说教,回到家翻开书又是烦人的说教,他怎么会愿意读?又怎能从原创的书籍里去学习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呢?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王红缨在谈到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欢,就说了这样一个原因:“我写的都是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但这跟思想道德培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并不矛盾。教育的思想内涵是不能表现在文字上的,只能隐藏在一个个精心构建的故事中,而不是只摆着面孔说教。”

  ●难懂的故事让孩子敬而远之

  其实国内并不缺乏原创的童书。广西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全国560多家出版社,约有500家在做少儿图书,专业的少儿出版社有30多家,且大多印刷精良,在硬件上并不输给“洋书”。这给记者留下了许多思考,比如:为何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的“洋书”能在中国风靡,而且受到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