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追捧呢?
有媒体的记者就此进行采访,发现语言苦涩难懂、故事呆板枯燥是国内一些儿童读物的一个缺憾。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认识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不好笑、不刺激。
有记者也曾专门到书店做了调查,随手翻开了一本儿童读物,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生僻字和文言文,没有一定语言功底的人较难理解。于是记者拿着书询问书店的工作人员:这本书适合多大年纪的人读?她看了看书摆的位置,翻了翻书的内容后说:“适合初二以下的儿童阅读。”但翻开该书的第一页就有“眉头微蹙”的词语,记者随即叫住在一边看《哈里·波特》的六年级小学生,问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她看了后直摇头,指着“蹙”字问:“那个字念什么啊?”别说“蹙”字小学生不认识,恐怕有的成年人也未必认识。翻开该书的第二页,有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记者又问这位小学生是什么意思,她看了看也是摇摇头:“不知道。”
●萧条的市场让作家进退两难
最近刚刚出版了《中国童话》的作家黄蓓佳向记者表示,造成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远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她认为主要还是没有更多的作家来做一件事,来将虽然具有优秀文化内涵、但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远远不够的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深加工,改编成孩子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中国童话能将传统民间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使民族文化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的形式尽快送到小读者手中,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这是一项有着切实意义的工作。
但少儿出版市场的现状却让广大的童书作家和编辑进退两难。据业内人士估计,较悲观的说法是,每年只有5%的童书能够赚到钱,其他95%大多持平;较乐观的估计,也只有15%~20%是赚钱的。在市场日益成为导向的今天,还有多少儿童作家愿意闭门苦修,艰难等待儿童出版物的春天,不得而知。
行动:原创让孩子不再“忘本”
我们并不否认引进外国儿童作品的意义。让孩子博览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分享优秀的儿童精神产品是必须的。但眼看着引进版童书不断抢夺本土儿童读物的读者和市场,眼看着时下的中小学生对哈利·波特津津乐道,却不知道“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这样的中国神话故事,我们能心甘吗?况且,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喝“洋奶”长大的中国孩子,不能没有中国文化的滋养,否则,会造成本土文化的缺席,会让我们的孩子严重偏食,影响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少儿原创精神产品要努力挖掘民族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