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哭声里的情绪
宝宝们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用笑和哭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欢乐和烦恼。照顾宝宝的妈妈就知道孩子的哭声是有花样的!她们一听宝宝的哭声,很快就知道孩子是饿了、渴了、睏了、尿湿了还是生病了。
宝宝的啼哭往往是因为饥饿、口渴、睏倦、恐惧、着急、发怒等所引起,这种啼哭有不同的模式,哭声中就包含了产生不舒服情绪的原因,敏感的妈妈一听就能分析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含义,采取护理的措施,所以宝宝的哭声有信号的作用。
愤怒,也是幼儿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全部身心受到激动,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这时候的愤怒的原因基本都是生理原因,例如,生病、疲倦、饥饿、睡眠不足等,儿童不愉快和恐惧都会导致愤怒。在0~1岁的阶段,妈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及时满足他的需要,再用身体的安抚来平息孩子的愤怒,抱着孩子,抚摸他的皮肤,用温柔的言语安慰他,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不要因为烦躁而对孩子置之不理。
解读三:恐惧
宝宝们一般生活在很少会引起恐惧刺激的环境中,他们大多都受到保护,但宝宝仍然学会了害怕某些东西。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