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大中城市,特别是现代化大都市,生活节奏快,工作效率高,年轻人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其中一部分身体健康、功成身退的长辈们前来帮助儿子、女儿照顾第三代,形成新、老小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老人带孩子与年青人自己带孩子相比,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愚者之见,跟着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孩子有爱心、有孝心、有同情心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孩子从小到大,是否富有孝心、爱心、同情心,既有先天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即既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教育培养有关。
不管是青少年还是婴幼儿,他们的心理发展与道德成长当然与正确的语言引导,即通常所谓的“说教”有关。而为人之父为人之母者,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孝心有同情心的人!因此他们也会以各种方式对幼小的子女进行道德说教。
但是心理发展与道德修养更多的是依赖实践,依赖持之以恒的长期的实践!好话说了一筐,顶不上好事做过一桩。正面引导加上长期实践才是孩子形成优秀品质的基本途径,二者缺一不可。很多儿时家庭十分困难、甚至因为天灾人祸父母双亡的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具有爱心,就是因为他们从小的经历决定着他们以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老人带孩子恰恰在这方面具有年轻父母所不可能具有的“优势”。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般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远不如年轻父母那样精力旺盛、体力强壮,他们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陪伴孩子游戏、运动,接送孩子往返于幼儿园与学校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劳心劳力病痛缠身,于是不由自主地需要第三代“反哺”于自己。
“外婆的腿疼得很,你能给外婆捏捏腿吗?”
“奶奶抱不动你了,你能自己走吗?”
“爷爷也饿了,你能把你的饼干给爷爷吃一点吗?”
“外公的背好酸,你能给外公捶捶背吗?”
“奶奶的眼睛花了呀,你能帮奶奶纫针吗?”
“爷爷累了,拿个小板凳给我好吗?”
“外婆的饭都凉了,你自己的饭自己吃好吗?”
“外婆的背上长疮了,你帮我贴张膏药好吗?”
这是在老人与第三代之间听到最多的对话与互动。正是这样的互动关系催化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要孝敬老人,同情弱者,关爱他人!”而这样的对话与互动在年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无论与何也看不到的。
育儿有方的老人总会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孩子在这种“纯自然”的环境中不断实践,反复“操练”,同时通过讲故事,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孩子学会并理解怎样去关爱他人、孝敬老人、同情弱者。
婴幼儿品德的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教化,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父母作示范。”对于“三代同堂”的家庭而言,爸爸妈妈孝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一举一动都会深深烙在孩子的脑子里。吃饭时爸爸妈妈经常给爷爷奶奶夹菜,孩子也学着给爷爷奶奶夹菜;进超市爸爸妈妈给外公外婆买衣物,孩子也跟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