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早教”变“超教”(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3日 10:51:34 

  一、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学龄前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特别是0-3岁的孩子),要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

  二、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识字、算术确实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但人的发展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局限于识字和算术。如果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比如强化识字、学算术等,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其它一些误区,比如重智轻德,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

  记: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机械地灌输知识,那么,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赵: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学好母语,3、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越丰富,

  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实际上是违背认识论的,也是行不通的。(常艳春)

  专家简介: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年开始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现任《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等职。他是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2000多篇,出版著作60多部,共1500多万字。

  采编自:家庭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