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关系孩子早期发展的各种问题,都要先进行总体的分析,看看它主要是来自于宝宝,还是归咎于家长,也可能孩子和家长都没有明显的“错误”而是相互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
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带有鲜明的个性,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简单的攀比,也不应机械地对照关键期发展的要求;育儿中碰到的问题尽管会有共性,但也会有很多明显的差异,这时候需要家长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关键期教养方案只是把繁杂的育儿工作分阶段进行了提炼,但每一个关键期的教养内容决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是一个相互连贯的有机整体。前一个关键期的亲子互动会在下一个阶段延续,只是互动的方式和重点会逐渐发生变化;孩子的能力发展也不是匀速的,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带有鲜明的个性,家长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简单的攀比,也不应机械地对照关键期发展的要求;育儿中碰到的问题尽管会有共性,但也会有很多明显的差异,这时候需要家长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一般说来,关系孩子早期发展的各种问题,都要先进行总体的分析,看看它主要是来自于宝宝,还是归咎于家长,也可能孩子和家长都没有明显的“错误”而是相互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比如说孩子走路走不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是宝宝曾经有过大脑缺血缺氧的历史造成的发育问题,就需要进行干预训练甚至康复训练;假如是家长总抱着宝宝没有给他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过多地使用了学步车,就应该换个方式牵着宝宝练习迈步行走;也许正巧是一个谨慎敏感的孩子,家长又给了他过度的保护,这就需要亲子双方都做一些调整,一方面帮助孩子提高技能建立自信,同时家长减少限制和保护多放放手。
再比如孩子胃口不好,有可能是宝宝“脾胃不合”健康上打了折扣,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治疗;也可能是家长曾经强迫喂养造成了逆反心理,这时应该给孩子一段放松的时间重建进食的乐趣。总之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地冲着孩子处理,而是要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主要矛盾综合协调解决。
阅读育儿方面的指导书,或者从电视、杂志以及网站上获取育儿资讯,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经验,但是家长也会遇到麻烦,有时候对同一个问题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说法,甚至相互矛盾相去甚远,这时就需要仔细甄别,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去伪存真找到正确的答案。
还有些时候,书上或朋友介绍了很多方法,但到了自己手上怎么也不灵验,这种情况多半是孩子不同,或家庭环境不同,或家长的育儿观念不同,使得某一种方法根本就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表面上家长明白了一个道理或学会了一种方法,但具体实施的时候不知不觉走了样,比如有一个妈妈教孩子学爬行,她把教科书上能查到的方法几乎都用尽了却还是不见效,于是怀疑宝宝哪里出了问题急得四处求医,后来我让她当面演示一下曾经用过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位妈妈原是照猫画虎完全未得要领。
无论怎样,家长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好,最好的办法还是当面请教专家,有的时候直接咨询就好,有些情况就必须请专家看孩子。一般说来专家水平再高也难免局限性,所以家长需要针对问题有选择地请教专家。健康的问题只问别人的经验是不行的,咨询教育专家或者心理学家也不解决问题,这时候必须找医生,有时候甚至要区分不同的医学专科,比如宝宝视力、听力或康复训练的专业问题,普通的医生大多也只能提一些最基本的建议,难以彻底解决问题。同样的,面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或技能等问题,去找医生解决也是个蹩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