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岁前的语言开发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8月22日 16:36:43 

  一岁前孩子还不能和成人进行正常言语交流。有些父母就认为,对这时期的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是对牛弹琴,枉费心机。殊不知这正是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个最大最早的失误。

  一岁前的语言教育该怎样进行呢?

  早开口,早交谈,常逗引,多刺激。周岁前的孩子不会讲话,更谈不上交谈,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也可以等待一年,等孩子开口以后再和他说话。因为这时孩子虽不会说,但完全可以听。很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口语能力的形成,需要多种语言中枢的协调活动,尤其是听觉言语中枢的参与和调节。人们常说,听是说的基础,没有听音作准备,发音也就困难。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丰富合理的刺激,科学的逗引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感受性,增强各种感官的灵敏度,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愉快情绪,例如父母经常用音乐、玩具等刺激来逗引,或用语言、抚摸动作来逗引,都能激发出孩子发音的模仿动作和欢快的情绪。而这种欢快的情绪状态正是孩子呀呀学语的情感基础。

  少用小儿语,多教规范词。小儿语的典范特点是单音重复和以音代物,例如饭饭(吃饭)、面面(面条)、帽帽(帽子)、汪汪(狗)……这种小儿语言发音简单,孩子容易掌握。因此,在孩子初学讲话时,成人总喜欢用小儿语来和孩子说话。小儿语在激发孩子说话兴趣,帮助孩子在发音方面和表达愿望方面是有益的,然而小儿语只是一个时间很短暂的过渡语言,由于它不规范,不能成为人们习惯化的交往语言,在个体语言发展过程中很快就要被淘汰。例如“饭饭”很快要被吃饭代替,“汪汪”很快又必须改成小狗,与其这样学会了再改,浪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教孩子一次就说好,直接教给孩子规范的、习惯化的词汇、用语。事实证明,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很强的,没有必要把小儿语作为必不可少的语言发展阶段来理解和对待。

  语言与实物相连,语意与情境配合。每一个词都代表着一定的事物,每句话都包含着一定的意思。未满周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差,因此教他们说词的时候最好出示相应的实物,而且要反复多次,例如看见妈妈教“妈妈”,看见奶瓶说“奶瓶”,这种让孩子边看边听、视听结合同步进行的办法,可以使听到的词汇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具体的内容,也有利于把看到的事物用一定的词汇巩固下来。教一个一个的词应该这样,让他们听一句一句的话,也要将语句和语意紧密配合,例如让他们听 “爷爷取报纸”、“我们去看花”、“爸爸走了”等句子时,就应与爷爷取报、看花、爸爸走等动态的变化过程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在边看、边听、边参与的过程中,就慢慢地学会说各种句子了。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