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叫“鬼节”,又称万圣节。
如今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氛围成了主流,西方人喜欢以古灵精怪的造型组织狂欢,而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被描绘成可爱和滑稽的面具。大班的孩子们和老师就开展了这次万圣节活动,很多戴着面具的幼儿正在玩乐,传统意义上的万圣节,孩子们要去人家的家门口按门铃,然后问大人要糖,装在自己的口袋满载而归。但我们今天的活动中,让孩子和弟弟妹妹一起分享,把自己讨来的糖果去分给弟弟妹妹们,和他们一起过节。这些孩子大都打扮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一个男孩穿着黑色的长袍,顶着尖尖的高帽子,面部被一个黑色的面具覆盖,正随着音乐起劲地蹦跳着。一旁的小女孩则一身白纱,脸上戴着一个蝴蝶形状的面具,手里拿着一把纸糊的扫把,还有打扮成花仙子、奥特曼、小公主等等造型,都是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准备的。
孩子们学习英语需要语言环境,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增强小朋友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室里悬挂的蜘蛛、南瓜的剪纸,是万圣节的象征,并没有其他用意。而所谓的鬼脸,只是有人脸图案的南瓜,是西方人过鬼节时驱鬼的必备之物。我们也考虑到孩子们比较小,对一些比较夸张的道具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所以几天前就当着孩子们的面把这些装扮穿给他们看,让孩子们有个心理准备,消除他们的不安,所以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并没有什么不良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