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记录:
今天我的活动是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大嘴巴河马找工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听得很入神。当我讲到“大嘴巴河马刚一开口唱歌,玻璃就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马上举手回答,我请许奕诚来回答问题,许奕诚很认真又很兴奋地回答到:“因为河马的声音太大了,‘啊-啊’,所以玻璃掉下来了。”说完,又仰起脖子叫了几声。我请他坐下,并肯定了他的回答。没想到,他才坐下来,又开始叫了起来,其他小孩也似乎很感兴趣,都纷纷开心地效仿起来。
看到孩子们这样,我顿时没了主意。看到许奕诚那样开心地仰着脖子“练嗓子”的样子,我突然很生气,于是“笑里藏刀”地问道:“许奕诚,你是大嘴巴河马吗?”孩子们听到了,都纷纷停住了“练声”。我很满意地继续我的故事,可是我发现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下降了,小动作多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纳闷了。
案例分析:
孩子们对这个故事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对动物的一些特点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怪异的事件很感兴趣,比如说河马嗓门大的特点,他们很喜欢。因为喜欢,所以他们愿意纷纷效仿,这是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事理解的一种方式。而且,语言课在很多的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孩子听,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下降,孩子自己也想通过这样的效仿来增加一些情趣。然而对于这一点,我却没有意识到,反而利用教师的权威将这种自然的流露压制了下去。孩子是顺从了我的“意愿”,可是,他们也没有兴趣再听我讲故事了。相反,如果我满足了孩子的这点小小的愿望,让孩子们尽情“效仿”的话,我想不仅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满足,也会让孩子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活动中去的。
“你是大嘴巴河马吗?”这样的“笑里藏刀”,说给我自己听,我都觉得很伤心,很难过。作为一个老师,我是多么的无知啊,我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落后啊!教师应该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而我不但没有引导、支持,反而采取了压制的态度。这于“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处是多么的背道而驰啊!我的那些孩子们,当你们听到老师的那些话时,是不是很失望,很伤心呢?
很对不起我的那些孩子们,但是我想有了今天这样的思考,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把孩子的兴趣,把孩子放在活动的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