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有位专家说“孩子科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成人教会的,而是他自己学会的”,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孩子“无惑”即是活动成功的传统思维,而是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最终把孩子培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体。其次科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求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其内容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经验。第三、科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空间与内容的开放,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老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树立大科学观,把教学空间扩展到幼儿园生活的一日活动之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学资源,并把科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整合起来,使科学活动富有情趣与活力。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其他学科一样,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也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需要我们站在民族振兴和实现每个孩子充分发展的高度,从新的视角,采取更富有实效的新措施。
一、观念的转变
成功是每个人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会转化为孩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孩子的成功体验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新的成就动机。在对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中,教师要面向每个孩子,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改变成功的概念,改变孩子“无惑”即是活动成功的传统思维,老师的提问不仅要着眼于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而要力求唤起孩子在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新的问题,最终把孩子培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体。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同时教师要创设一种支持性、体验性的氛围,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对每个孩子寄予积极期待,给孩子具体及时的反馈以形成良性发展,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满足孩子心里发展的需要,在活动中,孩子不会因为出错受到歧视,也不会因为标新立异受到嘲笑,让孩子在“忘我”的状态下,冲破各种框框的束缚,大胆探索,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二、内容的设计
新课改的活动设计要求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其内容要与孩子的的经验建立联系,搭建起活动内容通向孩子生活世界的桥梁。把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将活动内容问题化,让孩子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一个个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孩子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内容所呈现的知识是“死”的,他只能通过孩子的活动,通过孩子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孩子的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孩子的“主动性活动”,帮助孩子获得经验的意义。如:“砸核桃”活动,砸核桃对孩子有一定的印象,但受孩子年龄水平的限制,很少有孩子亲手砸过,因此老师就让孩子猜测、记录,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砸核桃,孩子猜测后,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工具,让他们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后统计哪一种方法最省力,最方便。最后又引出了为什么这种工具会最省力,又把新的一个研究问题抛给了孩子,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索,去寻找答案。整个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探索,最后获得答案,这个答案也就是孩子获得的经验。由孩子自己获得的经验,孩子们会终身难忘,并会影响他今后遇到问题时的态度。
三、活动的开放
开放性的活动,能激励孩子主动参与,发展孩子的个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孩子互动的舞台。因此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收益,就要采取孩子喜欢的形式,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意识,让孩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操作,活动中老师就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用孩子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对科学活动来说,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时时有科学”。所以,老师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有大视野,树立大科学观,把教学空间扩展到幼儿园生活的一日活动之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教学资源,发展孩子的科学个性。如:“可爱的小蚂蚁”,孩子们在草地上玩时,无意间发现了一群蚂蚁,在孩子们的头脑里便引来了很多的问题,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有什么用?蚂蚁的五官是怎么样的?……等等,此时老师就要支持他们,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整合”“要发展孩子的综合素养”,因此要把科学学科的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活动联系起来,以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如“会变的颜色”,红黄蓝三元色,两两结合会变成其他颜色,当浓度不等的情况下,变出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一变化过程通过孩子操作获得这样的结果,又通过老师用音乐的形式帮他们整理获得的经验,使孩子们觉得科学活动充满情趣与活力,从而渴望下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