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起步,培养儿童的道德思想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在这四种基本能力当中,认知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学前儿童处于性格养成的发展期和塑造期,在幼儿时期着重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集体意识等,对孩子未来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绘画、歌舞、种植、饲养小动物等活动,渗透安全理念、环保知识,激发起学前儿童初步的责任心及环境保护意识,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逐步萌发情感,进而升华为习惯。
从家庭开始,营建良好的道德氛围
家庭是孩子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基本都是自己的父母,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人格的影响。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德育启蒙,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家庭成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家庭环境可谓是学前儿童道德启蒙的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父母在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同时,应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做法做出中肯的评价。让孩子知道好坏之分,明确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为孩子的言行举止指明方向。
从实际出发,说教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目前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道德教育多半以说教的方式进行,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学前儿童的德育启蒙不能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要说教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在具体实践中体验良好行为所带来的快乐,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表演,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开展废物利用、手工制作等活动,鼓励孩子们大胆参与、积极创造。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去体验学习和生活。幼儿园可以与家长配合,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类互助活动,带着捐赠箱和物品,与福利院的儿童进行联欢,在与孤儿一起的表演中,传递爱心,培养孩子们关心、帮助、同情别人的良好情感。
四、结语
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想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就必须从小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让孩子全面发展。因而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要携手共进,营造适宜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努力加强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不断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使祖国的新一代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