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落后——多动症儿童的致命弱点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6日 22:12:52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6岁到11岁的小学生中,大约有4%到6%的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意味着几乎每个班级中都会有患多动症的儿童,这也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教师一生中都会遇到患有多动症的学生。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在我国一直被叫做多动症,这个译法多少有些不准确。大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更注重的是该障碍的多动方面。我国学者正是由于在80年代初开始了解此障碍,才将其译为多动症的,随后多动症成为一个流行甚广的概念。

  其实,多动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动到什么程度为多动?有些多动的儿童上课时却能认真听讲,他们可以一心二用。在临床上,多动概念并不能全面解释儿童的学习表现。

  另外教育工作者需要能够有利于教育矫正的理论,而且70年代后,学习障碍的研究也开始向教育靠近。这些都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注重从注意力缺损和冲动控制的角度来界定此障碍,他们认为注意力缺损和冲动控制比活动水平更容易测量。例如,道格拉斯曾建议用行为描述的术语来研究障碍儿童,如这类儿童不能安静地学习,难以控制冲动,不能保持注意以及唤醒水平不足等。而不能保持注意和难以控制冲动,是造成多动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如此,后来美国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取消了“儿童期活动过度反应”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三个要素,即难以集中注意力、冲动和过度活动。1987年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则将此障碍定义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并列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医学界和教育界都把此症叫做“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其实,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可能是表面现象,此病症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上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更重视的是自我控制和行为抑制缺陷,认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落后是根本原因,因此曾建议将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定义为“自我调节障碍”。

  一些家长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注意力障碍儿童应当在游戏和玩的时候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可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只是一到学习时就注意力不集中了,这是真正的注意力障碍吗?如果是注意力问题,为什么在玩的时候或者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却能专心致志呢!”

  事实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在所有的活动包括游戏中也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和保持的,但随着人们对这一病症的认识加深,人们的看法有所改变。现在,专家越来越认识到,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

  假定在游戏中,我们观察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注意力障碍儿童,另一个是正常儿童,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孩子在玩游戏时差别不大,他们都会很兴奋和投入,也很快乐。但如果面对的是枯燥的学习任务,两者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了。正常儿童似乎对学习不那么反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而障碍儿童则拖拉、磨蹭,效率低下,他们只是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活动是符合儿童兴趣或需要的,他们就不会存在注意力问题。而且这些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能会比其他正常孩子更为投入和痴迷,更难以克制自己的迷恋。

  这一事实表明,此症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而是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正如美国研究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所言: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儿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自控。

  如果能够提高多动症儿童的自控能力,则所有让人头疼的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那么,什么是自我控制能力呢?它对于注意力的保持为

  • 特殊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