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亲子时代的教子法则(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07月14日 10:06:49 

  一个男人如果只顾事业,跟太太、亲人孩子交流得少,缺少了温情,性格就会变硬。性格硬,心就会硬——父亲们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可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发现,这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你一定要爱孩子,和孩子接触。这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一个父亲,要时常自问,究竟在忙些什么,每天在忙的事情是不是比孩子的未来还重要。否则,等孩子真犯错的时候将能悔之晚矣。

  很多父亲没觉得不向孩子兑现承诺有什么要紧。星期一本来说好了周末跟孩子去公园,到了星期六,同事的一个电话就把他叫走了,把与孩子的约会忘得一干二净,让孩子空欢喜了一场。

  一次两次还可以理解,次数多了,孩子得出结论——在爸爸眼里,谁都很重要。唯独我,不重要。有的父亲以为通过事后给孩子钱﹑送孩子礼物的方法就可以补偿过失。孩子虽然不会怎么责怪父亲,但被忽略的感觉怎么会好受?终于有一天,在又一次被父亲扔下之后,孩子认定——在最关键的时候,爸爸肯定会放弃我。

  到这个时候再后悔,已经没有意义了。

第3节 做父亲比做老板更重要(2)

  因此,每位父亲都应该给自己提个要求:一个星期至少抽出半天时间,陪陪孩子。

  要让孩子知道你很忙,也要让他知道星期六下午或者星期天下午的时间雷打不动,就是陪他的。

  情景再现

  父子俩正玩得欢呢,电话响了。父亲听电话:“克林顿啊,我现在正陪儿子玩儿呢,改天我们再聊?”

  儿子暗想“克林顿找,我爸爸都不去,看来对我很重视。”

  于是,儿子懂事地说:“爸,你去吧。”

  父亲坚持:“我不去,今天谁都没有我儿子重要!”

  有了这句话、这种举动,孩子就意识到父亲最重视他、最爱他。在平日里,他就会理解父亲,主动为父亲分忧,听父亲的话。

  爱孩子,陪孩子,这是第一个要求。另外给自己提一个水平高一点要求,孩子回到家,首先得到的应该是什么?

  许多孩子回到家首先得到的是“你考得怎么样啊,第几名?又退步了?给你花钱不少,操心不少,就考这个德性?!”之类连珠炮一般的责问。孩子到家还没吃饭,还没换鞋,就先吃了迎头一棒,被泼了一大盆冷水。

  要让孩子爱家,爱父母,家长们应该在孩子回家开门的时候,迎上去,给他一个拥抱,亲亲他。同样,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孩子最后得到的应该是你的亲吻。

  适时地拥抱和亲吻孩子非常重要。尤其是刚发生过不愉快之后,比如今天你和孩子吵架了、孩子被人欺负了、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如果孩子能在家长的亲吻中睡去,那么,第二天清早,一切都会化解。孩子会想,我今天犯错误了,父母还是过来抱我亲我,看来妈妈爸爸是永远都不会丢弃我的,不管我怎么样,他们都要我,他们永远是我最有力的支持者。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最喜欢你?

  现在很多家长最讨厌的就是周杰伦了。都觉得他连歌词都唱不清,真看不出哪里好。但很多孩子却跟家长恰恰相反,最喜欢周杰伦的歌。父母们可以试试,在家听音乐的时候,估摸着孩子该放学到家了,就拿出自己的曲子,放进周杰伦的CD,这样孩子一进门就能听到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他会想到,爸妈知道我喜欢这首歌,他们爱我。这样的事情,老师做不到,同学做不到,只有父母做得到。他怎么会不爱父母呢?

  还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毫无节制,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为自己是在表达的爱,就可以不拘形式。可是对于孩子来讲,这种“ 爱”已经是一种煎熬和折磨。

  一个男人到了动手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到了最没有办法的时候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错误,父亲为了让孩子引以为戒,可能免不了进行体罚。但是假如一年之中,打孩子超过两次,就只能说明这个父亲全无教育孩子的方法,已经穷途末路,根本不配做父亲。

  一个孩子不犯罪的养成教育,在2岁以前;不得病的养成教育,在7岁以前;招人喜欢的教育,在12岁以前。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他的天性,每个孩子都会是宝贝。
第4节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需要母爱胜于食物。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关键期实验”。给一个幼猴两个人造母亲,一个有奶水,一个没有奶水。有奶水的母亲是用冰冷的铁架搭建的,而没奶水的母亲身上包着厚厚的绒毛。然后让观众猜测,小猴子会喜爱哪个“母亲”。

  一定有人会马上认定小猴子会喜爱有奶水的母亲。但哈洛的实验推翻了人们的想当然——小猴子只是在饥饿难当的时候,才不得已地跳到有奶水的铁母亲身上,急速吃完便立即返回没有奶水、却有厚厚的温暖绒毛的母亲身上,一直依偎着它,像依偎着真正的母亲一样恋恋不舍。

  (小猴子喜欢依偎在有温暖绒毛的母亲身旁)

  若只给小猴子一只有奶水的铁母亲,它当然也会慢慢长大,但其成年后表现出极端的攻击性,离群、孤僻、过敏、冲动,甚至有神经症及越轨行为。

  母乳喂养的意义并不在于奶水,而是只有母亲的怀抱才能赋予的安全、悦纳、依恋等宝贵的心理维生素。

  罪犯从哪儿来?同样,从母亲的怀抱里来。

  幼年时候心灵的伤害和亲情的缺失,是人类一切不良行为的早期根源。罪大恶极的米洛舍维奇先后杀死自己的阿族同胞20万人。反观他的生平,他的父亲在他6岁时便自杀身亡,其母无法承受打击,在米洛舍维奇9岁时追随自己的丈夫而去。在他12岁时,他的养父也自杀了。心理学家经过近百年的追踪发现,真正成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遗弃、缺失爱、受过伤害的人。60%以上的杀人犯都是出自问题家庭或者是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美满的家庭中,夫妻和睦、孩子生活稳定良好、气氛和谐,从根底上抑制了罪犯的产生。

  因此,消灭犯罪的最好办法,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尽量避免爱的缺失。

  孩子出生后,主动寻求的是什么?并不是吃。母亲生产之后,三天才下奶。在孩子出生的头24小时里,他会干什么?

  情景再现

  • 特殊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