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亲子时代的教子法则(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07月14日 10:06:49 

  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孩子并不能够正确发出危险信号,父母情绪焦躁、对孩子的爱抚疼爱不够、以及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多干预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常常通过身体上的疾病表现出来。当孩子出现肚子疼、恶心、拉肚子、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发烧等症状,或有暴饮暴食、失眠、啃指头、咬指甲等异常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不要只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好好想想这些症状、行为的根源是否在心理上。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神经过敏、任性、厌学的标签,越是孩子有异常行为的时候,越是要好好观察﹑了解孩子的时候。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态很重要,同时也要请教有经验的的医生,孩子愿意跟怎样的人怎样的父母谈心。人都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如果得不到理解而产生的不满积累太多的话,可能会一下爆发出来,孩子突然大发脾气时,往往连他本人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分析﹑对待问题,因势利导。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使孩子茁壮成长。

  同情心。幸福来自获得,也来自付出。现在的孩子普遍有缺乏同情心,像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他人这些爱心小事,在他们看来竟毫无意义。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在公交车上,父母做出表率,给孕妇、老年人等让座,见人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上前询问。不希望孩子成为歧视他人的人,当发觉孩子有欺负、伤害、侮辱别人的行为时,父母有责任教导自己的孩子“对正直的人来说这是可耻的行为”。要向孩子表明父母不持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孩子欺负别人。躬亲示范对同情心的教育非常重要。

第6节 日本家庭教育法则(2)

 个性与理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独立思考﹑行动能力的人,父母须协助孩子扫除路障,但绝不意味着过度地呵护。否则,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父母这样做也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没有哪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性,适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越广,就越是硕果累累。有了理想人会变得坚强。还有,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经验,讲讲那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最终实现理想的人生经验。帮助孩子为可能到来的挫折做足思想准备。父母是孩子的大后方。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之后,不要坐立不安,不管什么事,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的个性,相信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的父母正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这学那的,等到上了小学、中学,他已感到疲惫不堪,可能导致后劲不足。而且过早地学习也减少了对幼儿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游戏环节及各种各样的体验机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长期处在那种被父母拿来跟别的同龄人比较﹑焦躁不安的家庭气氛中,孩子的心理发展很容易被扭曲。应正确看待孩子,充分认识孩子的个性,以充足的时间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完美主义的父母总希望孩子毫无瑕疵,孩子犯了一丁点儿过错,他们马上神经过敏、焦虑不安,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引发育儿不安、虐待孩子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其实,父母只需要给孩子的成长设定一个大的方向,不必太拘小节。自然地养育孩子才更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天下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因此,教育孩子去求助专家,求助于别人都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最大的,专家并不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这一点是所有的家庭必须要明确的。

  因此,每个家长都应该真正领会家庭教育手册的精神。

  几年前,中国高教惊爆马加爵事件。大学生马加爵非常镇定地残杀了他的几个室友后逃逸,最终被绳之以法。马加爵临死之前写了一封信,详细地分析了自己,并特地提到了父母对他人格的影响。马加爵的父母从来没有跟他玩耍过,在马加爵的印象当中,父母从来都是严厉斥责的形象。马加爵说,在他一生当中,父母和他谈话最长的一次也没有超过十分钟。很多人谈到自己的父母都有感动、亲切、慈祥、温暖的感觉。但他没有。

  日本的家庭教育手册的第一条定律就是沟通交流。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

  手册特意强调要全家人一起吃饭。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饭。

  做饭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仅仅针对孩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饭叫做“母亲的味道”。许多成年人,尤其是在重要部门任职﹑从事危险工作的成年人,在事业上遭受到打击以后,都乐于回到家里,像小时候一样,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这种方法比找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因为母亲做的这顿饭会让他有回到童年的感觉。回到最安全的家庭温暖中,他会立刻从金钱、事业的困惑中跳出来,一些重大的选择都会变得简单。

  家长可以去努力勤奋地工作,但是,要以充满自信的状态,不能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更不能连做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工作紧张到这种程度,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对工作产生恐惧心理。工作是为生活服务的,不是人生的目的。决不能本末倒置。

  在日本的教育手册里首先谈到的是心理——交流和沟通;第二个讲的是吃饭——一家人的祥和感;接下来提到的就是法制了——家里的规矩是为谁定的。很多的家长以为规矩只是限制孩子的,自己可以不守规矩,这是不正确的。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守规矩。

  情景再现

  6岁的孩子想让妈妈给自己买电脑,妈妈说:“那你是想天天玩呢,还是星期六星期天玩?”

  孩子想,如果天天玩,妈妈就不会给我买电脑。能让我星期六星期天玩,妈妈已经很宽容了。要是真天天玩,我也太过分了。

  于是,孩子说:“妈妈,我星期六、星期天玩。”

  妈妈接着说:“那你是从早上玩到晚上呢,还是定个时间段呢?”

  孩子马上说:“那我定时间。”

  妈妈问:“一天几个小时?”

  “嗯……”,孩子迟疑了一会。“三个小时……两个小时?”

  你越是尊重孩子,他就越自尊,这是相互的。这个时候继续跟孩子讨论,他自己就会选择正确的路了。

  • 特殊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