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请将不如激将(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7日 11:56:33 

幼儿园一般在幼儿初入园前有一个参观幼儿园的安排(时下不少国内幼儿园也已设置了这一节目)。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四岁的孩子来到幼儿园。一位幼儿教师带领他们到处参观。当看到小班孩子绘画的展览时,孩子说:“这些画真难看!”他妈妈纠正他:“不能这样说,你画得也没他们好呢!”但老师温和地说:“我们这里画画只是好玩,不一定要画得好看。”接着来到游戏室,孩子指着一部小火车说:“小火车怎么坏了?”老师又笑着说:“玩具是用来玩的,坏了也没关系。”第二天,孩子来上学了,他完全没有哭,更没有绝望的恐惧。他母亲问老师,为什么昨天这样回答孩子,老师说:“当孩子说画难看时,他其实是认为画好看,他担心自己画不了这样好看的画怎么办;回答他‘画得不好不要紧’,是解决了他的担心;当孩子说‘小火车怎么坏了’,是担心自己也会这样搞坏小火车。”这个幼儿老师的回答,正好在潜意识层次解决了孩子的焦虑。

  因为懂得潜意识,这位幼儿教师对孩子的理解起码比孩子的母亲深了三层:第一层是她知道孩子的“错话”是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第二层是她知道孩子心理深处的压力;第三层是她知道正确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的方法。懂得幼儿潜意识的需要,似乎是美国幼儿教师比我们多数幼儿教师在知识上的优势。这种知识的优势,我们的幼儿教师和我们的父母都是应该学习掌握的。

  “学琴的孩子不变坏”

  民间有一句老话是“学琴的孩子不变坏”。“学琴的孩子不变坏”,这个说法当然是相对性的说法。这个“相对性”表现在:一,不是说一切学琴的孩子都不变坏,而是多数学琴孩子比较难变坏;二,“学琴”在这里不光指学会弹琴,更指学会欣赏琴音;因此,被强迫弹琴,对琴音一点不爱好的孩子是不在此列的。

  然而,即使是相对真理,也存在一个解释吧:学琴的孩子为什么不变坏?——这又牵涉潜意识教育的问题了。

  其实,人类的所有行为不光受意识支配,更受潜意识的支配。潜意识的不满足,经常是推动人发动行为的动力。一个人受到潜意识的压力,几乎必然地会采取行动以使这个压力得到缓解。缺乏文化艺术教养的孩子,缓解方式一般比较激烈,容易采用攻击性手段。比如开口骂人、动手打架、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等。但能欣赏音乐的孩子却懂得温和的缓解方式。他们的心理节奏比较平和,他们在待人接物中因而也会比较优雅得体,这使他们不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容易做过激的伤害别人的事。

  这就是,学习音乐能在潜意识层解决品德问题。也即是说,不必对孩子说,我要对你进行品德教育,而只要播放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接受着道德教育。

  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品课成绩很好的学生,行为有时并不是那么好,尤其是在没人监督的时候。这就是说,德育的难点在于容易停留在口头或纸面,而难以内化成为学生“自我”的品质。要“内化”,就不能不触及学生的潜意识。要过好“内化”关,教育的年龄最好从幼儿开始;最佳的方法往往是运用潜意识的暗示法。

  潜意识暗示,除了隐藏在优美的音乐里,还隐藏在健康的童话和游戏之中。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童话时期”。在幼儿期

  • 性格培养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