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沟通能力的培养(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16日 09:38:11 

、情感、经验、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也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逐渐地习得言语。中度智力残疾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更应在一种生活化、活动化的环境中进行。

  创造情境是指由教师为学生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或者组织某种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师的知道下进行沟通。

  例如在实际购物中学习使用疑问句式与人沟通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个卖柿子的实际购物环境,让学生先去买柿子,这时学生只会说:“我买柿子或我买一斤柿子”,然后教师让学生品尝自己买的柿字(教师有意挑选一些涩的柿子)问其味道,学生会说涩或者是不好吃,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在买柿子或是水果的时候,可以问它的味道,如“您的柿子涩不涩?”或说“您的柿子甜不甜:?

  在实际购物练习时,教师又根据学生想吃甜柿子不爱吃涩柿子的这一现象诱发学生主动与卖柿子人沟通的动机。以上的教学实例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刻意制造的沟通需要使学生即掌握了疑问句的句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实际购物中的沟通能力。

  又如,学习量词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个小小杂货铺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杂货铺里都有什么,再说出物品名称并让学生数数各种物品的个数。

  然后让学生到杂货铺去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让学生实际购买中,教师对学生渗透量词的概念。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沟通动机,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利用多种感官途径,促进儿童沟通能力的发展。

  语言沟通模式有许多理论,心理学家柯克认为:“语言沟通模式是听觉收讯经过听觉及视觉的组织及联合的过程,再经过语言发讯及动作发讯而表达出来的。”

  不管语言沟通有何等沟通模式,我们都应该承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没有感知觉的基础,就谈不上思维。语言、情感等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听觉是幼儿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感觉之一,幼儿依靠听觉辨别周围事物发生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同时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言语发展。

  中度残疾儿童的心理水平与幼儿的心理水平相接近,因此在沟通训练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觉训练,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听觉训练同时也应在游戏中进行。例如配对游戏和传话游戏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听觉能力。

  对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视觉的培养,应在着眼于培养其观察力的基点上进行。例如:“吹气球”这个教学内容。教师先让学生亲自吹气球,体验气球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师吹气球的过程即由小变大再到吹爆。

  学生在充分感知吹气球的变化之后,让学生观察四幅图(吹气球——气球吹大——气球吹爆——买气球)并根据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排列四种不同的顺序,并能讲解。

  (三)及时强化、适当反馈逐步培养沟通能力。

  从八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都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

  对于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课堂,而应是在平日的生活实际之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言语,在学生正确表达时应及时给予强化,当学生产生主动与人沟通的动机和言语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回应,同时给予强化。当学生在平日实际生活实际中的言语沟通出现问题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反复进行强化。

  以上是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活动总结出的一点沟通能力培养的经验。除此以外,作为一名教师我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