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受点挫折(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1月23日 22:38:32 

后发现用手把漏斗的孔堵住就可以了,于是玩得津津有味,一直乐死不疲地跑来跑去。另一个中国孩子也在那儿玩,他妈妈就看不过去了,说这还不简单,告诉你吧,就这样(她用手把漏斗孔堵住了)。孩子玩了两下,便说:妈妈咱们走吧,我不玩了。想想看,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哪个孩子遇到了的挫折?

  刘童:那个中国孩子的家长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让他快乐的那些细节。而且,妈妈的强行闯入,让孩子有一种严重的挫败感。和成人的现成经验相比,他觉得自己是愚钝的,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候,他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妈妈一手制造出来的心理上的划痕。其实,对于外国小孩来讲,那不一定是什么挫折,他只是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很正常地做一件事情,自由而快乐地体味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徐凡:面对小的挫折,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解决方法,这个过程给孩子带来的是自信,也给孩子带来继续探索的动力。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这种机会,孩子每次都体验到自己无能,便会失去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

  家长仅仅是旁观者?

  李晓红:在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以及建构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起什么样的引导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试图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现成的经验灌输给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可能是无效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往往又走向了另外一面:为孩子提供安全保护,但是不能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苗新颖: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他一转身,就看到一个成人可以帮助他,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且他会产生很多心理能量。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再试试!你要自己来!别人都能自己做,你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觉得他自己可以解决,甚至感觉他就是在耍赖。但是,几次以后,他就烦了。实际上,这种方法也有一点偏颇: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忽视了他心理上的需求。他需要的不一定是现成的方法,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他太需要我们关注他了!可能有时候我们帮他一下,或者什么都不说,但是,在这种不起眼的交流中,孩子会知道爸爸妈妈是赞许还是批评。从而能够建立一种特别融洽的关系。他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一种对待困难的方式,而且特别有信心。知道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

  侯林毅:孩子们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来自于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洋溢着爱的环境。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上海的金枝玉叶》,写的是一位在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士在文革当中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她依然高雅而乐观地面对生活。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品质?我想是因为她有一个特别幸福的童年。在她童年的经历中,父母对她关注和疼爱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也给了她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人有向往才会乐观。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他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这种幸福不是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一个疼爱你的人、一个牵挂你的人,可能就是你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原动力。

  刘童: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你要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假如他自己扛不过去的话,你一定会伸出双手帮助他的。

  徐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是不是每当遇到挫折你就帮他?我认为,还是要先看看他有没有能力应付这个挫折,如果他有这个能力的话,就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去应付。但如果挫折太大了,他扛不过去了,我们要给他一种支持,不能让这个挫折在他心里留下太大的阴影。我们所说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在生活中,让孩子学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