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应付挫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不仅会给孩子自信,也会给我们自信:当孩子有一天走出我们的视线时,他不会被未知的挫折击跨。
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人
刘童:我认为挫折就是想做的没做成,想得到的没得到。但是,我是非常乐观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我都会告诉自己这是我必须经历的,所有的痛苦都是我的营养剂。任何事情我都会从积极的一面去考虑,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很快乐。
茹新颖:其实,苦难和挫折本身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和苦难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这件事情发生了,他走过来了,就会特别好。反之,也许会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感觉比较压抑。
侯林毅:我觉得挫折教育应该说是帮助孩子树立一种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现在,有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面对遇到的挫折。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孩子自己能不能知道什么是幸福,怎样让孩子理解顺境和逆境。现在,之所以要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是让他们将来知道如何面对困难,如何以一种自信从容的姿态去克服困难。
徐凡: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和他在战胜挫折时的经验有关,也和周围人的态度有关。能自己找到办法克服困难,会带给他自信;亲人的肯定和支持,也带给他面对困境的勇气。另外,亲人的乐观态度,也会感染孩子,让孩子在困境面前镇定下来。
实战经验之一:让孩子独立面对
孙培红:前些日子,我儿子上了一个短训的游泳班。每次上课,他都特别开心,因为他喜欢玩水。但是,他训练特别不认真。2个月过后,老师要淘汰一些学员,25个人只淘汰3个,其中就有他。那天,有个小朋友指着他说:“没有他的名字。”他低着头,不说话。我知道他心里一定特别难受。有的家长建议我跟老师说一说,老师肯定会把他留下的。我说不。因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他需要有独立面对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现在,他还学拉二胡,他很珍惜这个机会,练习的时候特别认真。
苗新颖:我觉得你处理得挺好的。当挫折来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替孩子去回避它,这一点可能更重要。
徐凡:至少你让孩子知道了什么事情是需要很认真的,不认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遇到各种挫折。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些事情是举手之劳,帮一把就过去了。但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终究会遇到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情景。那时,我们就会希望孩子靠自己的能力渡过难关。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慢慢建立起来的。
实战经验之二:接受孩子的情绪
苗新颖:面对孩子受挫后的强烈反应,首先是接受。因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受的时候,尤其被他最爱的人接受的时候,他就启动了恢复机制。其中一个表示接受的方法就是沉默。比如,有一次,我带儿子去游泳。其实,他不会游泳,就是在水池子里面跑,他也不愿意戴游泳圈。一不小心他的头进到水里了,呛了一大口水。我一把把他捞出来,他哇哇大哭。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说“要勇敢”之类的话,而是抱着他,拍他的背。他的情绪慢慢就平息下来了。我说晾晾,要不拉着妈妈的手吧,他说不。第二次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发现抱着他的时候,他哭得没有以前那么大声了。第三次,我一把拎起他来,他胡噜胡噜脸,第一句话就问我:“妈妈,我怎么能不摔?”当时我挺震撼的。在你表示接纳他以后,他开始自己寻求解决办法了。我告诉他,妈妈觉得有三种办法。他说:“我都不选,我还是这样跑。”我说:“那你摔了以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