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所有的着作都可以找到音频,这个时候,成人的介入就十分重要了。而且,由于孩子天然对母亲有一种依恋的情结,有时候母亲的亲自阅读还更容易打动她。考虑到这一点,有时候我向桐桐推荐某个读物时,就会利用她喜欢见缝插针听故事的特点,趁她穿衣服或者玩其他游戏时,问她要不要听读什么故事,得到的当然都是肯定答案,得到允许后的我,就会不失时机地把她漠视的经典拿出来给她读,一般来说,我才读个开头,顶多才读几页,小家伙就听的欲罢不能要求看那本书了。
比如,沈石溪写的动物故事非常经典,但书借回来后,桐桐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偏好,在家里放了好几天都没动,我就决定通过亲自阅读让她体验这些故事的魅力,就趁她做手工的时候,应邀在旁边读给她听,读着读着,小家伙就迷恋上了,我因为读的口干舌燥去喝了一趟水回来,她已经自己捧在手里读了,不仅如此,还要求妈妈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故事给她借回来!
三、别忽视“推销”的力量即使是再爱阅读的孩子,也不会自然爱上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那本书的一无所知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时,这个时候,成人的“推销”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个人尝试过如下几种推销方法,发现很有用。
1、结合孩子已有的阅读偏好进行“推销”
愉悦的阅读体验是可以迁移的。一般来说,孩子喜欢上某个作家、某种题材或内容的故事之后,更容易对相近的读物产生兴趣,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时,如果孩子正好有相接近的快乐阅读体验,家长不妨加以利用。
比如,桐桐因为“我的儿子皮卡”系列迷上了曹文轩,我在引导她读《青铜葵花》这本体量大的让孩子看了就发憷的“大部头”时,就对她说:“这本小说可是你喜欢的作家曹文轩写的哦,而且,写的是小孩子的故事,还是妈妈小时候经历的农村生活,好多人跟妈妈推荐过,都说写的很好,要不要妈妈给你读几段听听?”小家伙果然在好奇之下让妈妈读给她听了,才读了几页,小家伙就喜欢上了,要求自己读,不到两天,就见缝插针把这本246页的纯文字书读完了,读完又要求看封底上推荐的同系列的《草房子》等其他曹文轩的书!
2、与孩子已有的生命体验建立个性化连接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技巧也很重要,如果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本书多好多好,孩子通常不会有太直观的体验,但如果把这本书跟她的生命体验建立连接,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爱上那本书的概率也会更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刚买回来的时候,她并没有明显的兴趣,但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就结合她的作家梦跟她推荐道:“你知道吗?作者海伦.凯勒是个很着名的作家,但她这个作家跟你知道的其他作家不一样哦。因为她的眼睛既看不见东西,耳朵也听不见东西,可以说是又聋又哑。但她最终还是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桐桐因为梦想成为作家,对如何实现作家梦一直很感兴趣,听到这里已经有点被海伦凯勒吸引,我就继续说:“妈妈一直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听说这本书里就有答案,妈妈也想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想现在读的话,你就先读,读完别忘告诉妈妈她是怎么做到的哦。”话音刚落,小家伙已经把书拿过去看了呵。
3、把希望孩子看的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我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大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与我们视线平行的商品,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购买兴趣。其实这也是商家的一个促销策略之一。“干预”孩子的阅读,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那就是,希望孩子阅读的读物,一定要放在她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最近我自己在尝试这个做法,发现很有效果。
原来我从图书馆把书借回家来后,都是随手丢在书房的一角,后来我发现,借来的书再好,桐桐都不会看这些书的,她常看的书,一般都是触手可及的。后来我便改变策略,把最希望她看的经典之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包括她的小书桌上或者床头。因为小家伙放学后做作业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小书桌那里,床附近也是她活动范围较广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她看到。换了这个摆放位置以后,小家伙看那些经典之作的概率果然提高了很多!
希望桐桐看的书,我还在陈列方式上做了一定改变,原来我把书借回来后,即使放在她的活动或视线范围之内,也通常是书脊朝外放在书架上的,后来看了《朗读手册》后,我便改变了做法,就是平放在她的书桌或床边,之所以这样所,是因为《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曾在这本经典之作中指出,“60%的人在跨进书店或图书馆时,脑海里都没有特定的书名,所以封面才能让人买书,而不是书脊”。封面向外的做法,即使对识字能力最低的人都有效。一项研究显示,在幼儿园观察一周后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读物有90%都是封面向外陈列在书架上的!所以,居住空间比较大的家庭,在孩子的书房墙壁上装上导雨槽(见下图,来源于《朗读手册》)或者购买一个像学校的阅览室那样摆放杂志的小架子也是增加图书封面露脸机会的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