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关键是看家人怎样去引导孩子,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要嫌孩子碍事,也不要嫌孩子烦,孩子的教育既离不开家人的参与配合,更离不开家人的持之以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从孩子呱呱落地,牙牙学语开始,时时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因此,从小教孩子学会说话,关键是家长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因为家长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模仿家人的做法。俗话说得好"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比如,一家人在一起互相爱戴,其乐融融,充满温馨。那么你的孩子一定就是一个对人有爱心,说话态度柔和,招人喜爱的孩子。再如,从小教会孩子见面就先问好,那么,你的孩子一定是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长一定要做到说话待人接物,表里如一,在孩子面前做个榜样。这样,家长做好了,孩子才能学得好。从小教孩子学会说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需要家人相互督促,共同努力来一起完成。
我们常说: "三岁看大",就是说,0-3岁是一个人人格发展和智力潜能的形成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自觉地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心理扭曲不健康。
由于孩子肌体微小、大脑空白如海绵、毫无人生经验,不论好坏都会不加选择地吸收接受,并随成长而强化。因此,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及早关注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语言就是思想,当我们思维时,我们是在用语言思维。经常重复的语言必然会在脑海形成思维,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语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家长的话、老师的话、周围人的话,不可避免会逐渐形成孩子的思维。有孩子的人都会注意到,三岁前的孩子会雷人雷语说些大人话,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在重复爸妈或其他大人的话。如果说三岁前的孩子是在单纯重复,到四岁以后,就不仅仅是在重复,而是配合环境和大人的语言以及态度,有了自己的思维,语言变成了印在脑海的东西,而且会随着时日增进不断沉积,最终潜移默化成了指导行为的思维方式。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挨批评,他必然爱批评他人。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遭受大人漫不经心的逗弄,他必然粗鲁混沌,不会尊重他人。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得不到爱护被别人瞧不起,他必然心胸妒恨自卑。
不可否认,所有的家长都想保护好孩子的纯真乐观天性,让孩子有积极的思维方式,个性乐观好学、豁达自信、勇敢坚强,可是,究竟应该该怎么做呢?
看过奥斯卡获奖影片《生活是美丽的》吗?二战时,一位父亲和他三、四岁的儿子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心态,用心良苦。他穷尽奇想,设法让孩子始终以为在集中营的日子是大家在做一个儿童游戏,即使当他走向刑场,依然强忍巨大悲痛,做出滑稽小丑的动作,在孩子单纯的笑声中消失在走向刑场的不归路。
孩子相信了这一切,他纯真乐观的童心没被残酷的现实破坏,他不但成为了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发挥了如父亲当年的想象力,成为作家和影视人。他就是影片的编剧、导演和主演。
要想让孩子心理健康,家长要具备以下理念:积极正向的语言让孩子心态乐观;负面语言让孩子压抑惧怕;鼓励和赞赏让孩子自信有决心;责备批评让孩子愤世嫉俗、对他人刻薄;言而无信让孩子不诚实;不理解让孩子倔强执拗;歧视让孩子自卑自闭;小气让孩子不大器、不宽容……
举例如下:
妈妈和孩子在街上见到一位喋喋不休的熟人:你瘦了!长这么高了!哎哟,怎么不如小时候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