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在幼儿园中的不正常地位及其改善措施(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03月07日 09:08:37

  有人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采用上课的形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的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2)教授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让幼儿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3)必需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与健康的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有用信息的传递等,不仅使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不必事事由自己亲自尝试,而且能免遭尝试可能带来的危险。(4)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指导。〔6〕既然上课有它的优势,幼儿园教学也确实需要它,为何在现在的幼儿园里却没有它的立身之所,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呢?这是因为过去的上课从内容到形式缺乏活力和生气,缺少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游戏精神。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按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娱乐性玩耍活动。〔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无论是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一致认为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理想的学习方法。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性、开放性、体验性。正是这种自由性能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不必理会现实生活中父母、教师所限定的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体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开放性,即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幼儿按照自己制定、自己认同、自己喜爱的规则行事,从而完全沉浸其中,敞开胸怀,相互接纳,相互融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往返重复”,在重复中创造,在重复中探索世界,满足情感需求,获得发展。体验性能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身心愉悦,浑然忘我,将游戏及其过程当成自身的一部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体会自我和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提倡上课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而是期望在上课的过程中时时洋溢、充满游戏精神,使上课成为幼儿自由、开放,能在其中获得真实性体验的活动。

  三、实施策略让课堂充满游戏精神,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具备娴熟的课堂组织能力,又要充分领会游戏精神的实质,更要恰当、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教师既要有理念上的素养,又要有实践上的技能。

  1.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一种基本人际关系,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它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体现。〔8〕可见,师幼关系对上课具有重要作用。师幼关系从性质上来说是“我与你”的人际交往关系,师幼双方是互主体性的关系。师幼双方将课堂作为交往的平台,展开对话,使彼此的精神相遇、相映,使彼此的心理相互沟通,相互激发。对话,要求师幼双方共同参与到课堂中去,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9〕 对话可以破除“二元”对立造成的封闭和沉闷状态,追求一种自由和开放的境地。在课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就是要进行这样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各自的偏见,不断形成新的视界,与此同时实现各自人生经验的增长。

  2.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游戏是幼儿的游戏,课堂要成为幼儿的课堂,教师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认知、情感和意象,即他们具有主体性。要想发挥上课的作用,就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幼儿已有的经验制定目标;要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最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内容,如果有可能,还可让幼儿自己选择;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和规律来选择上课的形式和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做课堂的主人,使幼儿在课堂上活跃地思考、探索,发挥出创造性。教师不能喧宾夺主,使课堂成为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艺的舞台,更不能使幼儿成为教师的“积极配合者”“热情的旁观者”。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就像一个脚手架,给幼儿提供支持、帮助和引导,在适当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主导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只有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脚手架的设置者,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认知不平衡的制造者,积极的反馈者,解决问题的启发者,讨论和合作学习中的协商者和对话者,才能恢复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0〕3.让课堂充满情感性让课堂充满情感性,是针对我国幼儿园教学一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的启迪、品德的培养,很少注重课堂对幼儿情感的熏陶的现状提出的。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的往往是教学任务的完成,相对忽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但课堂中的另一主体——幼儿却充满情感性。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学习内容的接受,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属于认知性因素,即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愿不愿”则主要受制于情绪性因素,即一个人对所学内容和形式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11〕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的情感氛围,满足幼儿的情绪追求。教师可积极暗示,使儿童相互感染,让情绪高昂的儿童激励情绪低落的儿童;教师自己也要起表率作用,要充满真情实感地去熏陶感染儿童,使儿童感到愉悦、自在,兴趣盎然地投入教学过程。情绪追求有“趋乐避苦”的特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教师要使上课过程充满情感性,最大限度地将幼儿的情绪追求引到课堂中来。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