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听故事录音小朋友听故事录音,提醒幼儿边听边指相应的画面。
六、找对应画面,幼儿听故事指相对应画面。
七、讲故事和幼儿一起看书,完整的讲一遍故事。
活动二:
一、幼儿讲故事,请两名幼儿边指点画面,边讲故事内容。
二、分组讨论,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认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老师参与到幼儿的讨论中去,倾听、鼓励、启发、指导。提醒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及时地用图片或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
三、集体讨论,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幼儿补充。同时,老师将幼儿发现按不同的线索,同于表的形式加以概括:
1、从时间上说,故事从一个星期开始,到下一个星期日,又过了些天。老师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列。
2、小毛毛虫的成长过程:一个小小的"蛋"--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又肥又大的毛毛虫--茧--一只漂亮的蝴蝶。老师可让一名幼儿到前面来,把相关的小图片按毛毛虫从小到大的顺序,从上到下对应星期几的时间,排成两列。一目了然,毛毛虫长得一天比一天答大,他最后变成一只漂亮的花蝴蝶。 学习词语:又饿有小,又肥又大。故事里还有一个这样的词语形容叶子,是什么?(又嫩又绿)你还能用又,又的形式说一些词语吗?(如:苹果又甜又脆;眼睛又大又亮我又蹦又跳等)
3、毛毛虫吃东西的顺序:一个苹果,--两个梨子--三个李子--四个草莓--五个橘子--许多好吃的东西--一片又嫩又绿的叶子。 把所吃的食物图片按时间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三列,同时提醒幼儿正确使用量词。
4、毛毛虫吃东西的数量:1个、2个、3个、4个、5个、许多,一片。小毛毛虫吃的一天比一天多。星期六,它吃了很多东西,吃的太多了,所以晚上,它肚子疼。星期日,它只吃了一片嫩叶,肚子就舒服多了。 请小朋友从上到下,把数字卡片贴在对应的位置。5、毛毛虫吃东西的颜色:青(苹果)黄(梨子)紫(李子)红(草莓)橙(橘子)五颜六色(各种食物)嫩绿(叶子)。把色卡标志从上到下贴在相应的位置。
6、从语言表述上看,故事反复用了"可是,还是"的转折句式,请幼儿用这种句式说话。不如老师举例:我已经把这本书看了两遍,可是,我还是记不住。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可提供图片,或与幼儿配合做动作,然后让幼儿表述如:我提醒幼儿明明不要再说话了,可是,他还是一个劲的说。讨论结束,黑板上完成了一幅图表。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诗情与创意的故事。说诗情,你看,绿叶,大地,蝴蝶,五彩缤纷的果实,为孩子们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说创意,故事描述了蝴蝶的成长过程,以星期作为每段的开头,各种水果,点心等食物依次的出现,语句排列对应有序,语言内容有鲜明的规律,使故事读起来颇有情趣。
巴喳--巴喳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我们每个人都有神奇的大脑,它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判断出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点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这首诗通过摹声和动作的描绘,塑造了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整首诗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能够唤起幼儿有关的声音经验,在积极思维的同时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联想。
2、 鼓励幼儿大胆表演,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
3、 创编诗歌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活动小图片(啄木鸟、松鼠、小羊、老鼠);池塘荷叶图、青蛙;幼儿每组一份操作小卡片(猫、狗、鸟、蜜蜂、青蛙、鸡、鸭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老师出示图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问: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巴喳--巴喳"的声音你猜是谁发出来的?
(3)诗歌里的小动物听到声音都怎么样了?都躲在了哪里?
(4)那么,到底是谁躲起来了呢?让我们再来仔细欣赏一遍诗歌。
二、再次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联想。
朗诵后提问:
(1)、"笃笃"听到声音,一下子飞进了树枝?它会是谁呢?为什么?
(2)、"吱吱"听到声音,一下窜上了松树?它会是谁呢?为什么?
(3)、"咩咩"听到声音,一下子钻进了草丛?它会是谁呢?为什么?
(4)、"沙沙"听到声音,一下子溜进了泥洞?它会是谁呢?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用声音和肢体动作表演诗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