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攻击性语言障碍儿童的个案分析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21日 21:25:31

  一、案例描述

  近期,笔者对一个三岁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案例(一)"属于我的海洋球"

  时间:2012年9月10日下午3:30

  地点:操场"活动大厅"运动场地

  这个孩子名字叫历历。三岁了,简单的语言表达还不会,经常抓人、自虐、咬人……

  我和孩子们在活动大厅上完大堂音乐课,正准备进行接下来的自由活动项目,孩子们一个个面带笑容的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材。历历也不例外,老师话音刚落他就飞快的跑到海洋池里面、进入了一个海洋世界!这时小雪也走到了海洋池里,正预备躺下来,就听到小雪啊的一声,紧接着老师就过去询问情况。小雪说:"他咬我的脚丫"。这时,我轻轻地问历历姐姐的脚是你咬的吗?他微笑着向我点头。给他讲道理他都知道,可是就是改不掉这个习惯。

  案例(二)"就是喜欢你"

  时间:2012年9月30日中午9:15

  地点:工作室

  我们把学习室称之为工作室、把学习称之为工作!工作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时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和研究。工作时间到了,刚走进教室孩子们都和往常一样把小垫子拿好找到一个小苹果坐下来了。我在准备播放音乐,这时历历走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曦曦的面前,什么话都没说就伸手抓了那个小女孩一把,听到曦曦的哭声我快步跑过去,看到曦曦用手捂着被抓的地方。让历历给她道歉他也没反应。

  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历历妈妈,他妈妈也没什么反应,就直接给历历说了句:"不能咬小朋友。"

  二、案例分析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案例一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历历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