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不知不觉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已经半年,在这半年时光中我学会了很多。由于我的工作是一名幼儿教师,所以对于孩子比较关注,不管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外面的孩子,每当看到他们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观察他们,在今天早上等车的时候我就看到这样一个女孩子,大约6、7岁的样子。一开始,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山边缓缓流淌的河水,突然她冷不丁地问:“爷爷,为什么河水只朝那边流,不往这里留?”很明显,她这个问题难倒了他的爷爷,正当他爷爷支支吾吾想敷衍一下的时候,他却已经自己相处了一个解释。“哈哈。。。我知道了,河里有小鱼在朝那边游,所以水就往那边流了。”听到这里我不经想到孩子的世界果然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喜欢大自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天性来引导幼儿,将他们的天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出来。
案例分析:
一、关注孩子的年龄发展特点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各种行为、思想都与中小班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变的得更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学前后期的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索欲望,他们再提问时不在专注于“为什么”这种概括性的问题,而是将问题细化,如“鱼是怎么游的?”“房子是什么作用?”这个岁数的幼儿还会将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想要问的问题之中,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而且幼儿开始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5、6岁的幼儿可以从隐蔽的原因来理解事物现象的产生。
二、幼儿身处环境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范围渐渐变大了,由原来家中小小的几十平方到了幼儿园,最后还能接触到我们的社会和大自然的环境,他们如吸的海绵一样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储存到了自己的脑海里面,作为自己的记忆表像。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就会引发幼儿的想象,他们便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但因为生活经验不够的缘故,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些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案例中的小姑娘就认为是小鱼的游动带动了水流。
三、保护幼儿的这种思维,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鉴于幼儿的这种特性,教师因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在孩子的这段思维敏感区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带幼儿接近自然,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用适合孩子的角度将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解释给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