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抱着她离开,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我们必须离开。
陈维之:我是这样做的。但是她每次都哭,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从来都没玩够过。另外,每次去亲子班,到上课时间了,她偏不去,但是等去了以后她又不肯走。她做什么事情的惯性特别大,但又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孙瑞雪:我觉得这件事情跟你有关。当你犹豫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抓住这个心理。如果你坚定地这么做,孩子很快就会知道不能影响别人的。这是一个建立规则的过程,你要把它坚持到底。
马莉:我同意这种说法。有一次,小区举行篝火晚会。我们也带着孩子去了,他表现得很好。到7点钟,我老公给孩子爷爷奶奶打电话,让他们把孩子接走。但是这个时候,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我们同事就觉得很不理解,他玩得很好啊,为什么要让他离开呢?我说,这是我们的规则,我答应带他来参加晚会的时候,已经和他约定好 7点钟离开。而且,如果孩子继续待在这儿,会妨碍我们两个继续享受篝火晚会。后来,他高高兴兴地跟爷爷奶奶走了。
陈维之:我相信孩子有这种自律性,但是如果他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你让他走,他会那么愉快地接受吗?因为每次我在这种场合让孩子走的时候,她就是不肯走,就要哭。
孙瑞雪:其实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你要拒绝孩子做想做的事情,他调节自己的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且在你的孩子这个年龄,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先寻找你的底线。把你逼到顶点,看你能怎么样。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一个规则,在这个范围之内让他探索。
孩子必须遵守的3个规则
王敬凯:我们总是抱着很美好的心愿让孩子能够自由地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由”会和我们的原则发生抵触,这时候,我们很难取舍。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规则孩子必须遵守。
孙瑞雪:我们的规则就有3点:
第一, 不能伤害到孩子自己。孩子爬到了一个高桌子上面,有可能摔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抱下去。一开始好像小孩子不明白,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做的话,他会自己总结出经验:好像我一到类似这样的地方,妈妈就会把我抱开。
第二, 不可以打扰别人,也不能侵犯到别人。比如我们都在开会,一个小孩进来大吵大闹,他的妈妈应该立刻把他抱走。
第三, 不能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孩子都可以自由地活动。
让孩子建立最后的安全感
孙瑞雪:我曾经见到过一位妈妈,她和孩子逛商店的时候,叮嘱孩子不要走远,否则妈妈就找不找你了。结果她的孩子真的走了。她就悄悄地躲在后面跟着看。孩子找不着妈妈在那儿哭她也不出来。等孩子哭了一会儿她才出现。然后她告诉孩子,你看你会走丢吧,假如你走丢了以后会怎样怎样,说了很多。她的孩子确实以后再也不敢走开了。她也认为自己这个方法很成功。
我还有一个美国朋友,她的孩子跟中国的孩子一块玩儿。她观察出一个差别:她的孩子想到哪里就直奔哪里,目标专一,因为他知道妈妈始终都在远处关注着自己;但中国孩子会频频回过头找妈妈,总是在确认妈妈是否在那儿。
我更赞成美国妈妈的做法,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既给了孩子自由,又给了孩子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