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渗透的实践研究(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0年10月28日 21:36:47

    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也采取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线,小班、中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些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除此,我们还打破班级、超越幼儿园围墙,专门为幼儿设计了诸如“去超市购物”、 “给隔壁老师送信”、“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等一系列活动,以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
    3、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吃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小厨房和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在绕有兴趣的生活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能力,尤其是他们每天吃的菜,由他们一起自己拣,自己洗,不但认识了大部分菜的名称,而且使幼儿共同合作,感受一种群体感。生活锻炼是培养幼儿合群性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表情牌”活动,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面部表情的“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表情牌。幼儿如果今天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名字下,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孩子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孩子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再如“赞美时刻”,各班每天下午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教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个小朋友画画得好,哪个小朋友前几天不高兴,今天高兴了,哪个小朋友有进步了。
    4、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沟通,优化幼儿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幼儿园的工作,还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下列形式和方法:
    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开展亲子活动
    开展家庭心理咨询
    设立心灵鸡汤网站
    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
    (二)构建与形成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以养成性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是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我们主要以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为研究重点,以幼儿在体验中所处的主客体位置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操作模式:
    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获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