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境式体验模式:教师根据心育目标,选择、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的客体,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迁移,激起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心”临其境,融“我”入境的体验效果。教师要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幼儿积累多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理品质。
3)家园同步体验模式: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 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4)典型教育体验模式: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行为练习体验模式: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6)讲授教育体验模式: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补偿教育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为问题的矫治,是指运用奖惩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在对这类孩子进行补偿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个案观察记录,跟踪观察、个案分析报告等形式。二是通过游戏矫治。就是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例如我们开设了“心理宣泄室”,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打击各种沙袋或在纸上涂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幼儿接受说教效果来得好。还有“游戏治疗”,针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
五、对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经验积累的同时,也碰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养成性教育,也可以是补偿性教育。然而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养成性教育为主展开的,即以教师预设为主。但当个别幼儿已经出现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时,他们需要补偿性教育。那么,如何更科学地在幼儿园进行补偿性教育呢?又如:健康心理的教育途径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如何进行个案矫治,也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