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师很多功夫。孩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看见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过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说:"老师有时也坐在桌子上讲话。"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第六、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儿童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一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强调是并列关系)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种子,多么生动地比喻!的确在我们的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我们老师们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自己的观念,那么我们家长也要与老师统一观念及行动,以实现我们最终共同的教育目的。如在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有一项工作就是在孩子来园后要求孩子们自己叠好外套放在柜子上。我发现很多孩子进教室后脱下外衣都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包办代替,问其原因是孩子怕麻烦。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就做家长工作,告诉家长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就家长的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变得事事依赖、懒惰,失去了自我服务练习的机会,而使此幼儿的能力越来越差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在照顾孩子的生活时,比如:喂奶、哄睡觉都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习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家长应该多与幼儿园联系,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与做法上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而过分地迁就孩子,宠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再严格要求也不迟。要知道,坏习惯一旦养成,改造起来远远要比塑造难。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孩子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在家是另一个样了?
我们常常讲5+2工程,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家园共育这方面做得很好,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能够延续、就能够保持下来。如果五天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起到了一定得效果后,周末休息幼儿回家两天的教育中间断层,或是家庭教育逆向,就会造成孩子的两样行为。也就是说:家庭是一种教育方式,幼儿园是一种教育方式,孩子就容易形成像你刚才说的两种反差的不同行为。因此,家庭应该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否则,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 幼儿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不要指望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而是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只要家长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而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家园密切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