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幼儿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鸡、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感兴趣。因此,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情趣模仿法,设计模仿发声练习效果很好。在一开始的模仿练习,我引导幼儿:小狗怎么叫"喵喵喵",小鸡怎么叫"叽叽叽"等,开始幼儿还感兴趣,几次下来,幼儿就厌烦了。我就根据幼儿的特点,改变了教学方法。我将小狗"拟人化",设计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边唱边引导边提问。如:
教师:小狗肚子饿了是怎么叫?
幼儿:小狗肚子饿了就会没精神,没有力气。
教师:有谁来学一学?(这时,幼儿就尝试用轻轻的声音来唱出小狗无精打采的样子的叫声。5-︱3-∣1-‖这时,幼儿学会了连音唱法。
教师:当小狗有骨头吃了,它回怎样叫?
幼儿:这时幼儿就表现特别高兴,唱得较大声。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的口形,听听我的声音,学唱 5 3 1 ︱5 3 1 ‖。我用情景化的语言提示幼儿"唱得这么大声,小花 狗会被你们吓跑的。"幼儿听到我这么一说,马上就会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来歌唱。经过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了非连音唱法。
教师:小狗吃到了骨头,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会怎么叫?
幼儿:"汪汪汪"的声音要提起来,要结实有力,清脆悦耳。这样,幼儿很快学会了顿音唱法。
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唱歌借助吐字的口型,口型能牵动共鸣腔,影响着幼儿在唱歌时声音的运用。因此,我根据不同班的年龄特点,要求小班幼儿用"圆圆的嘴巴"来唱歌;中班、大班幼儿用"嘴里像含着一个鸡蛋或含着一口水"来唱歌。
五、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孩子们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了,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的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孩子记歌词,而没有帮助孩子去理解这首歌的性质,没有教给孩子怎样唱好它的方法,那么唱歌有何意义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还应注重在我们教学中发展了孩子什么能力,锻炼了孩子什么技能,使孩子获得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态度,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会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最纯真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