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榜样激励苏联教育家乌申期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我相信,只要长者能够充分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幼儿一定会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成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靠说教,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用幼儿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使幼儿有效地达到目标,但是还要重视无声的教育影响。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六、教育幼儿学会谦让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教育幼儿学会谦让、合作和谅解:在活动中教育幼儿不争抢玩具,爱护公物,不欺负小朋友。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别人的快乐,理解别人的痛苦。我善于抓住生活中类似的教育机会,积极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谦让、合作、谅解的教育。
七、良好的习惯从小培养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可以终生受益。幼儿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好习惯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幼儿园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随时随地注意培养幼儿各种良好习惯,为其将来的继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同时,必须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标准,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