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不久,我将中班主题《幼儿园里朋友多》中的"一起进行的活动"升级为"幼儿园的一天"在大班开展,旨在让孩子了解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学着对自己的幼儿园生活,做一些自主控制,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是一个无需孩子探索的接受式学习内容,可如何使孩子在主动的状态中,愉悦地完成貌似被动的学习呢?
在设计时,我以绘本《喜欢钟表的国王》为背景,和孩子一起认识钟点、了解幼儿园的各活动并熟悉作息,为自我能力的提高打下认知基础。
教学时,在国王将钟表"锁"在王宫里而造成人们起居、劳作混乱的情节中,我和孩子们认识了钟点。接着,联系我们的生活,梳理"国王8点用早餐的时候,我们应该干嘛",从而呈现了有序的幼儿园活动。又在国王将钟表"还给"大家、人们的生活回归井井有条的情节中,一起玩耍"大三王国的钟点"游戏:老师或一个孩子拿着钟表,大家围着边走边问"国王的钟表几点了?"国王:"9点了。"孩子们一边做体育锻炼的动作,一边问:"国王的钟表几点了?"国王:"10点了。"孩子们得"手快"地变化着表现幼儿园活动的肢体动作,因为稍稍迟钝的肢体表现,就会遭到"眼明"国王的驱逐令。
"国王的钟表"游戏,紧张而富有挑战,孩子在倾情玩耍中,熟知了幼儿园活动的作息。
瞧!尽管这样一种纯属单向传递的教学内容,依然可以让孩子在满怀热情中积极接受。
瞧!尽管我们的孩子已经开始幼小衔接,可"好玩"依然是孩子最乐意接受的学习形式。
哦!尽管本学期我进大三班教学不久,可孩子们已经喜欢我带班,因为"应老师很好玩"。
细细想来,孩子的集体学习,还真需要一边玩玩一边悟悟。因为,即使是大班的儿童,有效注意时间还是短的。30分钟集体教学形式的"从一而终",对孩子来说,依然容易倦怠而使教学低效。
所以,无论怎样的教学内容,我都努力让孩子在玩玩、做做中开展。譬如实施二期教参中,中班孩子在认识"眼睛"时,我创设了"练练眼力"的比赛,为保护眼睛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体验;大班孩子学诵"春节歌谣"时,我整合了中国民间游戏"丢手绢",为朗朗单一的念诵激发了动机;小班孩子在看图说话"谁来了"时,我带领玩起了"捉迷藏",为动物特征和方位词的掌握,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时机。
我们看到,在教学中玩耍,使孩子在切实的体验中感受思想、理解概念,使孩子愉快地投入学、老师无痕地完成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另外,我还尝试着让孩子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操作玩耍来领悟故事的主题精神。
绘本《方格子老虎》,说的是一只小老虎为亲人和伙伴带来与众不同快乐的故事。应该说,书本原本就很好玩,只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方格子"与众不同的乐趣呢?设计时,我想到了课改教参里"民间童谣"中的《跳房子》。于是,我这样设计大班阅读教学《方格子老虎》--
第一环节:解读封面,了解虎纹特征。在动物真实认知的背景下,孩子对绘本老虎身上的方格子所引发的事件,越发期待。
第二环节:欣赏画面,倾听事件冲突原由。在故事情节中,联想我们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激发解决矛盾感受愉快的愿望。
第三环节:羡慕小虎,体验方格子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在小老虎的引导下,孩子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游戏,体会不同韵律下的不同玩耍乐趣。
设计时,我将童谣"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儿子"改编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儿子",此举理由有二:一可免去民间习俗的解释,二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较快地记忆语言,在较少的4×4的16格子里,把玩游戏。